一、 研究所的成立
新市场财政学研究所是依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由李俊生教授及其带领的财政基础理论团队致力于建设新市场财政学理论范式的研究机构。
2016年11月,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功举办了“新市场财政学”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暨“新市场财政学研究所”成立大会。来自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中国人民大学、等多个合作院校的财经专家就财政基础理论的发展,中国财政学科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会上,李俊生教授正式提出“新市场财政学”的理论并宣布成立新市场财政学研究所。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中心是在财政部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央财经大学牵头,以六所原财政部直属高校以及三家国家会计学院为基础,联合国家税务总局、社科院等所属科研机构以及相关国际著名财税科研机构,于2012年共同组建的财政领域的国家级“智库”。中心拥有14支一流水平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团队,拥有完善的硕博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汇聚多方优势资源,以实现“国家亟需、世界一流”为目标。
二、“新市场财政学”的命名缘由
“新市场财政学”是作为一个新的财政理论框架、新的财政学分析与研究范式而提出的。依据财政学研究对象分类甄别,当代主流财政学属于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活动规律的“狭义”财政学,简单地说,属于“市场财政学”。作为这种市场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市场失灵理论的“失灵”以及其对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市场之间关系认识的偏差,让我们重新回归到对经济学的有关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市场关系的探讨,从而诞生了“新市场财政学”。新市场财政学“新”在:在对市场失灵理论的批判和解剖的基础上,借鉴欧洲大陆学派财政理论的合理内核,重新定位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探寻重构与完善财政理论的新财政理论分析与研究范式。在放弃了“市场失灵理论”的前提下,新市场财政学一方面为财政学理论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新市场财政学从国家治理需求的角度出发,为政府以及经济社会其他有关需求者研究与探索财政问题提供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方法与工具。
三、 研究所宗旨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重要论断,从而把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国内财政学界长期对财政基础理论缺乏重视,财政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滞后,从而致使财政政策与财政实践缺少与时俱进的理论基石。财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财政分配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当今学术界,盎格鲁-撒克逊学派的财政理论占主流地位,该学派从市场失灵理论出发,在逻辑上推导出政府及其财政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逻辑的角度看,那种“以市场失灵为政府财政的起点”的观点可能本身就是一个谬误。在这一逻辑体系中,政府财政成为弥补市场缺陷的手段,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变成对立的双方。并且在实践中,这种财政理论很难指导我国的财政实践。
同时,由于国内学界对于财政基础理论研究的忽视,财政学界全盘照搬盎格鲁-萨克逊财政理论,我国财政理论体系被全盘“英美化”。而我国与英美等国的经济理论基础及相关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差异决定了对西方财政理论不能照搬。在这种情况下,财政理论很难针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需要提出必要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国内财政学界缺少交流财政基础理论的平台,也使得财政理论难有百家争鸣的局面。
我们创办新市场财政学研究所,希望能够借“新市场财政学”激发国外学界对于基础理论的探讨,提供让学者财政基础理论深入研讨的平台,从而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最终让财政政策、财政实践有理可依,让财政研究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