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东旻,中心博士生罗文淇共同撰写的论文《新基建如何提高域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专项债发行的证据》在我校A类学术期刊《财政研究》2025年第10期刊发。


研究背景
作为我国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抓手,新基建正深刻重塑区域信息与数据流通格局,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基建的大规模推进离不开稳定而充足的资金支持,作为近年来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工具,新基建专项债的持续发行为新基建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推动了新基建的快速扩容与体系完善。新基建是否以及通过何种机制促进域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仍有待深入探究。
研究设计
新基建专项债以支持新基建为初衷,不仅有效推动了新基建项目的落地实施,也为识别和评估新基建的经济效应提供了理想的外生冲击。本文将各地首次发行新基建专项债作为外生冲击,构建准自然实验,并以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深入探讨新基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基建显著提升了域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宏观层面,新基建通过强化信息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高素质人才的集聚,改善了区域的信息共享机制与知识扩散环境,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微观层面,新基建为企业营造了更高效的要素配置环境,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人均产出和投资效率。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基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不同企业特征、行业属性与区域条件下存在显著异质性。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本文基于新基建与新基建专项债的内在关联,利用地级市层面发行新基建专项债的自主决策行为构建准自然实验,拓宽了新基建相关领域的研究。二是本文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视角展开讨论,揭示财政资金支持下的新基建对域内企业的作用机制,拓展了新基建政策微观效应的研究视域。三是本文构建了地级市层面的专项债识别框架,系统识别了地级市层面新基建专项债的实际发行情况,丰富了地级市层面新基建的数据支撑,也为新基建的效应评估拓展了实证基础。
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统筹规划,构建以平台化新基建为核心的系统布局。既要稳步推进核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又要注重不同类型新基建之间的联动与融合,打造面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支撑体系,引导企业主动转变发展模式,积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第二,因地制宜推进项目建设,强化新基建外部溢出效应。政府应结合地方产业禀赋和基建水平,差异化推进项目布局。统筹兼顾区域发展阶段差异与产业结构转型需要,确保新基建的高效匹配与精准投向。
第三,完善支持机制。充分发挥专项债在新基建项目中的财政支撑功能,将资金使用重点由单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拓展至综合性平台项目。一方面,健全专项债项目储备与动态调整机制,提升资金配置的灵活性与精准性,确保有限的财政资源优先投向具有带动效应和外溢价值的关键领域。另一方面,完善专项债投向结构评估体系,确保财政资源能够在新基建领域实现长期、稳定且高效的支持。
撰稿:罗文淇
审核:姚东旻
责编: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