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上午,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沙河校区10号楼举办了一场专题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李明,主题为“Decoding China's Industrial Policies”,讲座由协同中心范翻老师主持,协同中心王麒植老师和研究生参加本次讲座。

在本次讲座中,李明老师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在产业政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采用大语言模型技术(LLM)对中国政府发布的300万份产业政策文件进行全面分析,致力于构建系统性的产业政策数据库,并基于此深入剖析产业政策的执行工具、特征事实和政策效果。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大规模使用产业政策的行为存在争议。李明老师指出,过去文献普遍将产业政策视为资源错配的来源,但这一观点无法解释为何中国政府频繁地使用产业政策并在特定产业领域取得成果的事实。

为了解中国产业政策更多的细节,以及地方政府如何设计并执行产业政策,李明老师及其团队基于中央、省、市三级政府发布的约300万份政策文件,利用大语言模型技术(LLM)构建了全面、细致的中国产业政策数据库,深入挖掘政策背后的执行逻辑、工具选择与政治机制等。通过精细化设计提示,并结合任务分层、逻辑自评、模型互审等策略,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文本分析中的模型幻觉问题,大幅提升了信息抽取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所有政策文件被系统解析为结构化数据,涵盖政策发布主体、实施时间、目标行业、政策工具等。并同工商企业注册、税收调查等微观数据库结合,探索关于中国产业政策的若干特征事实。
李明老师指出,产业政策实施在中国具有高度普遍性,且政策强度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政策表现出使用频率高、政策工具多样化和前瞻性强等特征。在制定逻辑方面,地方产业政策会同时受到经济和政治因素影响,且经济发达地区更倾向于基于本地比较优势甄别重点发展产业。在政策工具方面,研究团队发现地方政府在执行产业政策时,会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灵活选择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股权支持等,体现了政策工具随产业生命周期调整的适应性关系。研究还发现产业政策在空间层面存在模仿与传播现象,并指出在过度学习模仿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产业政策的区域同质化,进而影响区域间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最后,针对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发现产业政策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进入,但对企业生产率目前没有一致结果。
在自由交流及讨论环节,中心老师和研究生就讲座内容与李明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讲座为产业政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数据资源和分析框架,促使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了我国产业政策的执行特点和作用机制。
撰稿:彭卓然、陈思锦
审核:姚东旻、范翻
责编: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