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3日,由海德堡大学Jürgen Eichberger教授带来的《模糊性条件下的决策和博弈》课程第一讲于线上、线下同步顺利进行。本次课程将介绍如何利用模型刻画模糊性条件下的个人决策和博弈行为,第一讲内容涵盖基本概念与分析工具的介绍,主要作为后续课程的前置知识背景,为接下来的个人决策问题与博弈模型介绍打下基础。课程主讲人为海德堡大学荣休教授Jürgen Eichberger教授,研究领域为决策理论。其成果发表在Econometrica,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等权威学术刊物上。
根据课程大纲,本讲课程主要覆盖前三分之一的内容,包括Introduction、Risk:Expected Utility与Objects of choice三部分,主要从模糊性决策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念以及相关基本理论展开。首先,Eichberger教授带领大家总览了有关模糊性条件下决策的经典著作、文章与理论,向大家展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历程与进展。此后,Eichberger教授开始逐步引入不确定性下决策中的基本概念,对决策的对象——概率分布结果(lotteries)和状态依存结果(acts)进行了区分:风险决策下,结果的概率是决策者信息的一部分,其决策的对象是概率分布结果(lotteries);而不确定性决策下,结果的概率不是决策者信息的一部分,其决策的对象是状态依存结果(acts)。
接下来,Eichberger教授对冯·诺依曼-摩根斯坦的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与萨维奇的主观期望效用(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展开详细的讲解。
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是上世纪50年代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 Morgenstern)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建立的在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其中偏好需具备完备性(Completeness)、传递性(transitivity)与连续性(Continuity),决策者对于风险的不同态度也将影响他的效用函数形状。主观期望效用理论(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 Theory)拓展了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期望效用理论,允许不确定事件的概率未知。具体而言,包含弱序(Weak order)、、确定事件原则(Sure-thing principle)、状态独立性(State independence)、结果独立性(Outcome independence)、状态空间划分(Partition of state space)、有效选择(Non-trivial choice)与支配性(Dominance)7个重要公理。
在介绍完上述重要理论后,Eichberger教授还向大家引入了用以验证以上理论的日常经验与多个实验设计。心理学家Kahnemann与经济学家Tversky在他们1979年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弥补了传统经济理论仅仅基于个人理性因素的不足。但在他们之前,已经有2个著名实验对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质疑,即Allais悖论(1953)与Ellsberg悖论(1961),前者主要与彩票(lottery)相关,后者则与行动(act)相关。Allais悖论通过人们对4种彩票情况的选择结果,证明了期望效用理论(及其背后的理性选择公理)与观测到的决策者日常选择不符。Ellsberg悖论则通过引入成分比例未知的盒子向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挑战,同样证明了期望效用理论与实验观察不一致。
本次课程结束后,Eichberger教授针对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王麒植副教授和参与课程的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最后,王麒植老师对Eichberger教授的精彩课程表示感谢,听课师生们收获颇丰。
注:本系列讲座由中央财经大学引智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