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4日,庆祝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立1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十六讲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从基建大国迈向基建强国——基于基础设施维护的视角”,主讲人为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琳。高琳老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工程,兼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浙江省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政府间财政关系和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高琳老师的主题讲座主要围绕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的基本理论、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的跨国诊断、中国农村公路维护的政策历程以及中国农村公路维护的成功经验四大方面展开。
首先,高琳老师阐述了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的重要性,一是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会影响公共资本的耐久性和服务质量,其中耐久性机制利用内生增长模型刻画,服务质量机制利用外生增长模型刻画;二是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影响私人资本耐久性,例如公路过于不平整会使车辆修理成本变高;三是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影响财政安全,忽视或拖延日常维护会导致后期的应急修护、修复改造成本数倍乃至十倍地上升,而且重建概率也会大大增加。此外,公共基础设施维护还会影响公共服务的均衡,提高社会运行的风险,降低城市和经济的韧性等。然而,虽然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非常重要,但却非常容易被忽视,政治领导人热衷于新建基础设施项目却不够重视对现有设施的维护。
其次,高琳老师还阐述了公共基础设施维护投入缺口较大这一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一方面,低收入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存在“高投资—低维护—低质量—大缺口”的恶性循环问题。2008-2015年期间,发展中国家每年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为1.1万亿美元,其中60%为维护支出。另一方面,高收入国家的基础设施维护投入不足问题也仅仅在近年来得到重视。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陆续从战略高度提出基础设施维护的改善计划,重视加强陈旧基础设施的维护、修复和升级。
然后,高琳老师讲述了中国农村公路维护的政策历程:农村公路维护比城市公路维护更容易被忽视。中国农村公路维护从1949-2002年采用以“民工建勤”为主导的养护机制,到2003-2012年建立了匹配“公共财政理念”的养护体制,再到目前逐步建立面向新时代高质量的长效养护体制。为了建立公共基础设施的长效机制建设,高琳老师提出应该将农村公路养护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相衔接,使得政策构成更加饱满,政策体系“立体化”特征更明显。
最后,高琳老师阐述了中国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的成就与经验。我国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机制,显著提升了我国农村公路的治理能力,截至2021年底,农村公路列养达99.5%,优良中等路率达87.4%,在公路养护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接着,高琳老师从意愿、目标、执行主体、实施路径、激励机制、治理理念六个方面阐述了农村公路养护经验:一是农村公路的养护意愿应该从被动养护培养为主动养护,二是养护的目标应该从单一的转变为多元的,三是执行主体也应该从单一主体转变为多主体协同,四是中国农村公路养护的实施路径需要将运动式治理与长期规划相结合,五是应该将激励和约束机制相兼容,六是需要将碎片化的治理理念转变为长效的、整体性的治理逻辑。
讲解结束后,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东旻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同学们学习采用政策文本的方法进行财政研究。高琳老师与参会人员就公共基础设施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交流,最后姚东旻老师对高琳老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