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9日,庆祝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十周年“跨学科对话”讲座第二讲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组织学习与专业化的局限”,主讲人周雪光为斯坦福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访问教授。周教授本次讲座在承接上一讲的基础之上,主要围绕“为什么判断失误?”展开,并结合组织学习的双刃剑效应、专业化逻辑的局限以及环境的非连续性突变展开。
为什么美国对于新冠疫情会产生判断上的失误?对于这个问题,周教授首先提出,如果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看,美国疫情初期的危机应对失败主要来自于组织学习的偏见、专业化逻辑的局限性与环境非连续性突变的致命结合,这个结合导致了重大的生命的损失。本次讲座的重点内容主要如下:
组织学习的双刃剑效应。组织学习有非常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它可以帮助组织提升环境适应。但是与此同时,这种学习又诱发了组织的途径依赖和结构固化,限制了组织长期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对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导致组织危机。这两个性质是互相关联的,我们只能在这两者之间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
关于组织学习:(1)组织学习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其实质是适应当时的任务和环境的调整自身行为的历程。首先,影响组织学习的是分工问题,不同的分工、结构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经历。因此,组织并非一个整体。其次,组织学习的过程中,从有限理性的角度讲,它吸收的事物会简化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并且组织将致力于加强成功的经验,尽量避免失败的经验。(2)学习是政治过程,涉及了不同的主体以及利益相关方,因此存在着利益倾向、参与人员以及各个环节的制约。(3)学习是社会分类过程,这将形成“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认知区分,在互动过程中强化了人们的判断和取向,并逐渐排斥与他不同意见的人,进而导致这个群体内部越来越同质化。(4)如何将组织学习的内容转化为经验?第一是规章制度;第二是组织注意力分配;第三是人员的淘汰和筛选。组织的成功会伴随着其对过去的经验总结积累,但是如果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经验和新的环境没有过多关联,这时过去经验就会引起错误的判断。
专业化逻辑的局限。专业化是个大趋势,专业化过程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使得产出更加高质量。但在危机的、紧急的以及缺乏足够专业知识状况下,就只能通过已经有的知识和熟悉经验做出判断,此时就会产生专业化逻辑,并且有可能将产生非常大的失误。
一方面,专业化分工本身会导致注意力的分割。另一方面,专业化逻辑对资料的可靠性和系统性要求更高,但在危机产生时,资料的可靠性却往往会被削弱。
组织学习的偏见和专业化逻辑的局限性在日常的组织过程中一直存在,而并非仅体现在危机产生时。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断地被纠正了,所以不至于产生重大失误。例如,很多研发的结果都是失败的,当我们反思这些失败时,会发现这种失败也可能和过去组织学习学习的局限性相关,但因为它们是个体性的,且不定期发生,所以没有引起注意,但是这两个因素一旦和环境的非连续性突变相结合,就会产生致命的结果。
环境非连续性突变。组织面临的环境变化大多是连续性的,如汽油发动机的不断的改进。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是过去已经学习积累的经验教训、知识。但如果变化是非连续性的,那就意味着过去积累的学习成果,组织制度不仅无法适应质变后的环境,而且会成为新的认知适应障碍。例如,新冠疫情,就是一个环境的非连续性变化,组织的常规化应对无法适应这种突变,因此产生了一些列危机。此时,专业化逻辑和组织学习的缺陷就体现了——专业化逻辑要求人们要找系统资料、谨慎判断,然而这种环境突变需要迅速做出判断,这导致了系统注意力的偏颇和判断的失误。
讲座的最后,周教授提到,在他的下一场讲座中将进一步讨论如何在宏观上理解和认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组织设计的意义。他将为大家比较制度的优劣及其转化、组织设计的考虑等。
在讲座结束后,周教授与政府管理学院的崔晶老师、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姚东旻教授就社会演化问题等展开了学术探讨,周教授对老师们的提问做出了细致的解答。会议最后,姚东旻教授对周老师本次的讲座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