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市场财政学理论成果系列”丛书【财政与货币关系之一、之二】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系列丛书由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李俊生教授和姚东旻教授主编,旨在促进财政科学理论体系建设的长期发展,期待丛书的出版发行,能够为构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多学科交叉融合,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财政学理论贡献力量。
“新市场财政学理论成果系列”丛书作为新市场财政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围绕财政本源、财政行为主体、政府和市场边界、公共物品界定标准、政府与私人部门关系、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实践研究与理论建设、非政府财政领域研究、政府财政(政府预算)的立法决策理论与监督管理实践、财政与金融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国际财政(税收)关系等财政理论重大问题集结成书。在此,中心真诚地向海内外各界学者征集兼具学术性、理论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欢迎对新市场财政学理论建设感兴趣的学者加入财政基础理论研究的行列,携手共建与发展科学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财政学理论。
作为新市场财政学理论研究成果系列的首篇财政与货币关系之一、之二,此次两本专著择优出版了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博士毕业生的学位论文,作为中心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阶段性成果,供学术同仁参考和指教。
本次丛书围绕“财政与货币关系”议题,出版了2篇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财政基础理论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是:
朱泳奕博士(2016级硕博连读生,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撰写的《财政收支与商业银行信贷》,该书遵循新市场财政学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框架,基于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机制,通过政策文本梳理、宏观账户分析与实证检验,发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我国财政部门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的制度基础,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国库现金管理活动是主要作用渠道。财政收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一般性存款规模,进而影响了商业银行整体的信贷规模;国库现金管理活动是通过国库现金管理定期存款渠道来影响信贷规模。并且,我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国库现金管理活动对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会产生异质性影响。
庄颖博士(2016级硕博连读生,现任中国建设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撰写的《政府债务与商业银行信贷》。该书以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机制为基础,对政府债务与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间的关系进行讨论。财政端和金融端协同发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赋予了政府债务对货币流通的调控力,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这种影响力传导至商业银行贷款。该书将上述影响过程细化到政府债务的发行、流通、使用和偿还环节中,并以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为例,实证检验发现存在“政府债务发行—政府存款—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数量路径,和“政府债务发行—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利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