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9日,庆祝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立1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九讲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转移支付的资本化效应及其福利分化影响——兼论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主讲人马光荣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财政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与政策。马老师主要围绕全文引言、理论模型、研究设计、实证结果分析、异质性分析、机制分析、结论与启示七大方面进行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心老师王麒植主持。
首先,马老师介绍了论文的引言部分。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给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在不断扩大,地方总财力依赖于转移支付的比重也逐年提高。同时,转移支付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分配上逐渐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成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转移支付促进公平的效应十分明显,但其实际上具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效应,在直接提升当地居民的总体福利的同时,也会对当地居民福利产生间接分化效应。论文主要研究的就是转移支付的资本化效应。相比于已有文章,论文主要有三个创新点,一是构建了转移支付资本化的作用机制;二是进一步阐述转移支付资本化对居民福利的分化效应;三是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论证了转移支付资本化程度取决于当地住房供给弹性和人口流动性。
然后,马老师进一步介绍论文的理论模型。论文在Kline和Moretti(2014)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政府间转移支付,来探讨转移支付所产生的资本化效应。首先是基准理论模型,论文将居民效用函数设为城市工资、城市居住成本、城市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品、一次总付税和居民特定偏好的线性函数形式,也即居民居住在城市的效用由城市层面的整体状况和居民的个体偏好两部分组成。在基准模型基础上,论文还讨论了生产性公共品的情况,并设定了地区生产函数和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通过上述模型的设定,论文发现,无论政府提供民生性公共品还是生产性公共品,都可以得到如下命题:一是转移支付会产生资本化,地方政府获得转移支付后,当地房价会上涨。二是住房供给弹性越小的城市、人口流动性越大的城市、地方政府对居民福利重视程度越高的城市,转移支付的资本化效应就越强。在理论模型部分的最后,马老师通过设定居民福利函数,提出了最后一个命题:转移支付对居民福利会产生分化效应,转移支付资本化程度越高,对居民福利分化的效应就越大。
接着,马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设计部分,论文使用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上级转移支付对城市房价的影响。同时,通过加入转移支付与城市层面异质性指示变量(地方政府对居民福利的重视程度、各城市的土地供给弹性以及人口流动性)的交互项来验证转移支付对房价影响的异质性。
通过以上研究,实证结果验证了以下四个命题。首先,实证结果表明,在增减不同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人均转移支付对房价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且稳定在0.03-0.04的水平,说明转移支付确实如理论所预期的会产生资本化效应,即地方政府获得转移支付后,当地房价会上涨,并且该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从而验证了命题1。其次,实证结果表明,人均转移支付与当地可开发土地面积占比的交乘项对房价回归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土地供给存在约束的情况下,住房供给弹性较小,此时转移支付的资本率较高,从而验证了命题2。再次,实证结果表明,人均转移支付与海岸线距离的交乘项显著为负,同时人均转移支付与人口密度的交乘项显著为正,说明人口流动性越大的城市,转移支付的资本化率越高,从而验证了命题3。最后,实证结果表明,人均转移支付与人均财政供养人口的交乘项显著为负,同时人均转移支付与市场化指数的交乘项显著为正,说明地方政府对居民福利的重视程度越高,转移支付的资本化效应越强。
接下来,马老师对转移支付资本化效应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说明。转移支付会提升地方公共品水平,从而带来人口流入,增加住房需求,在有限的土地供给约束下,房价就会上涨。对于转移支付是否会增加人口流入,马老师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直接来看,通过人均转移支付对户籍人口进行回归,可以发现转移支付的增加使得户籍人口增加。间接来看,一是用人均转移支付对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进行回归,并进一步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细分为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数,结果发现转移支付提升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并且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增长更快;二是用人均转移支付对当地公共品包括民生性公共品和生产性公共品回归,结果发现转移支付提升了民生性公共品和生产性公共品支出,从而增加了当地人口流入。最后,马老师对论文的主要结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并针对转移支付的资本化效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讲解结束后,马老师与王麒植老师就转移支付资本率的测算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最后,王麒植老师对马老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在场师生们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