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东旻,中心博士生赵江威,中心硕士生高秋男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许艺煊(中心2019届硕士毕业生)共同撰写的论文《我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模式的动态演进与转化动力——一个类型学分析》在我校A类学术期刊《社会学评论》2022年第4期正式刊发。
“预算支出结构”一直以来就是财政学的一大研究重点,具体研究内容包含了财政支出结构的历史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及效率分析等。然而已有文献多单独研究某项或某几项支出,没有直接确定整体的支出结构、演变规律和转化动力。近三年来,姚东旻教授指导学生从财政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系统研究了我国地方政府预算支出结构的相关问题,成果相继发表在社会学三大中文顶尖刊物《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学评论》,经济学权威期刊《财贸经济》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近日发表于《社会学评论》的文章是该系列研究的第五篇,在类型学的分析框架下,研究了我国地方政府预算支出结构模式的动态演进规律及转化动力。
系列文章链接如下:
《制度惯性、地方领导人更替与财政支出结构变动》载于《社会学研究》2020年第2期(https://mp.weixin.qq.com/s/-IMVa9NnnsaeAZ1H6svyjg)
《省际预算支出结构的差异及其主要来源》载于《财贸经济》2020年第9期(https://mp.weixin.qq.com/s/HtVnXSWy23ySU9gB3VYJKQ)
《我国地方政府预算支出的类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https://mp.weixin.qq.com/s/wsYV47DcYUu0AYJOLTdgeA)
《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选择与转换:一个正式模型》载于《社会》2021年第6期(https://mp.weixin.qq.com/s/B1MVZoB4tzT9gnQXm-5xsw)。
《我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模式的动态演进与转化动力——一个类型学分析》载于《社会学评论》2022年第4期(本期文章)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地方政府预算支出结构的偏向反映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而预算支出结构的优化又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调整和优化政府预算支出结构,前提是要明确政府预算支出结构模式的动态演进规律及转化动力。文章首先根据经济建设和科教文卫支出占比的稳定分布确定了绝对分类标准,定义了四种代表性的预算支出模式类型,并分析了预算支出模式的省份组间差异和时间动态特征。接下来,为系统分析驱动省级政府预算支出模式转化的动力,文章基于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归纳和总结能够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因素,然后借助逐步回归法、滚动回归法和多分类Logit模型展开综合分析,研究路线见图1。
图1 研究路线
具体来看,省级政府的预算支出结构是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模式,是一个类型划分的问题。分类是从纯粹的描述走向解释性研究的关键一步,也为实现有序控制和预测提供了基础。遵循类型学的研究逻辑,文章首先基于现有关于预算支出结构的研究,确定了经济建设和科教文卫支出占比两个描述性维度,并对两项支出占比的整体稳定分布进行了刻画;然后根据不同省份经济建设和科教文卫支出占比均值的中位数确定了绝对分类标准,划分得到了我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结构的四种类型(图2),并定义了经济建设偏向型、科教文卫偏向型、高均衡支出型和低均衡支出型四种预算支出模式;最后对不同省份和不同年份预算支出模式的频数分布进行了描述,分析了预算支出模式的组间差异和动态特征。
图2 预算支出占比散点和模式划分
图3 1996—2019年各省预算支出模式的频次统计
文章发现各省份财政支出偏向主要与该省份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关(图3)。西藏在整个研究区间内均属于经济建设偏向型,这与西藏经济发展滞后,需要将财政资源首要投入到经济发展领域的现实情况相符。宁夏、内蒙古和青海等经济欠发达省份的预算支出模式也有超过20年属于经济建设偏向型。而浙江、福建、江苏等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在改革开放初期便已在经济建设领域投入较多资金,所以之后更多地将财政支出重心转移至科教文卫领域,在超过10年内支出模式都属于科教文卫偏向型。其他省份的预算支出模式则在研究区间内表现出频繁转化的特征。其中,吉林、云南、甘肃等16个省份在1996—2019年出现过四种预算支出模式,而四川、河北和山东等10个省份也出现过三种预算支出模式。
图4 不同年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模式统计
在固定省份后,文章探索并分析了各省预算支出模式的动态变化特征(图4)。第一,高均衡支出型模式集中出现在研究区间的后半段,而低均衡支出型模式集中出现在研究区间的前半段。第二,经济建设偏向型和科教文卫偏向型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即每年经济建设偏向型或科教文卫偏向型支出模式的省份数量呈现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第三,在我国市场化改革“推进期”的1996—1998年,多数省份是科教文卫偏向型的支出模式,之后进入改革的“深化期”(具体为1999—2007年),支出模式变化为经济建设偏向型和低均衡支出型交替出现,2008—2015年由经济建设偏向型向高均衡支出型转化,2016年以后多数省份的支出模式又回到科教文卫偏向型。
预算支出结构反映了财政资源的配置情况。有关预算支出结构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多是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对于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劣,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其配置是否与当前社会发展水平和重点发展领域相一致。具体地说,社会发展水平的评判标准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项:经济发展标准、人口特征标准和财政制度标准。并且,现有研究分析了诸多具体的影响因素对地方政府预算支出的影响,这是文章的重要研究基础,但是却没有发现和解释省级政府存在多种预算支出模式动态转化的现实,自然也就无法回答地方政府预算支出的影响因素中,什么又是省级政府预算支出模式动态转化的主要动力。因此,文章借助1996—2019年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的省级面板数据,综合使用逐步回归法、滚动回归法和多分类Logit模型以探究我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模式动态变化的转化动力。滚动回归结果见图5和图6。
图5 经济建设支出占比滚动回归结果
图6 科教文卫支出占比滚动回归结果
实证分析结果汇总于表1。
表1 各因素对预算支出模式的影响总结
基于实证结果,选取代表性省份,具体分析这些省份每一年模式变动的成因,以案例分析来展示我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模式转化动力如何发挥作用。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地方财力、人口密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支出分权的变化能够较好地解释北京市预算支出模式转化。
图5 1996—2019年北京市预算支出模式转化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结构能够划分为四种代表性的模式,并且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动态特征。
第二,地方政府特异性因素对我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结构也具有动态影响,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内,影响程度也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第三,市场化程度、地方财力、人口密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支出分权能够较好地解释我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模式动态变化,市场化程度和支出分权的增加使预算支出模式转化为经济建设偏向型和高均衡支出型;地方财力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使预算支出模式转化为科教文卫偏向型;人口密度的增加使预算支出模式转化为经济建设偏向型。
实现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目标,首先需要明晰支出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原因。文章使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将我国省级政府间预算支出结构划分为四种代表性的预算支出模式类型。研究视角从“结构”到“模式”的转化是文章的重要创新点之一。文章首先确定特异性因素对省级政府预算支出结构有显著影响并且影响程度呈现出动态特征;进一步地,明确了市场化程度、地方财力、人口密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支出分权单因素变动后模式转化的具体方向。第二个创新点在于对我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结构模式的转化动力进行了综合分析,以相对系统地探究“模式”视角下我国预算支出结构的动态规律,对我国地方政府预算支出规律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都是我国财税改革的重中之重。明确各因素如何促使预算支出模式转化,就能够找到优化地方政府预算支出结构的具体政策方向。
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财政实践为基础、以跨学科培养为特点、以经济学前沿研究方法为主要研究工具,通过财政学与相关多学科的融合,分析财政基础理论问题、我国当前财税政策的历史沿革、理论逻辑与政策效果。该文是中心师生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又一次新的尝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内社会学三大顶尖刊物上也是对中心跨学科人才培育模式的肯定和支持。未来,中心将持续发挥跨学科平台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跨学科研究视野,助力我校“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