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8日,庆祝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立1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一讲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移步换景:财政跨学科视角观察之美”,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吕冰洋,来自国内众多高校的专家学者及教师学生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
首先,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海涛教授致辞,对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迎来10周年华诞表示祝贺,并在致辞中指出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是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共建的牵头单位,拥有较为完善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及本科实验班。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紧盯国家急需的世界一流目标,认真履行为国而生、与国同行的使命,坚持实事求是、为学为民的宗旨,围绕中国财政发展与改革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挥智库作用,努力打造推动我国财政学科融合发展的专业教学科研机构。在中心建立的10年时间里,中心科研团队在AA期刊和A类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积极承担了来自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重大的课题研究,与20多所境外高校和4个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面向未来中心将坚定落实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追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总结的基础上更好地展望未来。
马海涛副校长致辞
随后,吕冰洋教授对中心迎来10周年华诞表示祝贺,肯定了中心在理论创新、智库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且从财政跨学科的视角进行主题讲座。
吕冰洋教授致辞
吕冰洋教授首先指出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在研究中需要妥善处理局部研究与全局研究的关系,进一步的对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进行分析。一是建国初期我国以苏联的财政体制为参考,由此产生了国家分配论,强调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必须将国家的作用引进财政学的研究。二是讲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以西方的财政体制为参考,围绕市场经济发展进行财政理论的讨论。三是目前我国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激发了整个财政学界对财政的本质以及财政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关系的讨论,因此需要回顾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追溯财政的本源。
其次,吕冰洋教授分析了财政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并指出经济治理的核心是提高效率,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建立和谐稳定有活力的秩序,政治治理的核心是既能保持权力开放、同时又能做到权威维护的包容。对于我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需要向地方放开相应的权利,同时还要维护中央的权威,在二者之间构建平衡的政治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提出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政制度发展的逻辑需要财政由只切入企业向切入整个经济及整个社会转变,通过与社会融合更好地发挥政府治理的作用。并且从预算制度、收入制度、支出制度和分权制度四个方面分析了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框架,在预算制度方面应充实人大权利,在基层探索参与式预算;在收入制度方面探索财政法定统一嵌入家庭;在支出制度方面鼓励社会参与,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分权制度方面应实行“哑铃分权,寓分于集”的分权模式。
接着,吕冰洋教授还从国家能力的角度分析了政治视角下的财政关系,指出研究央地关系应同时考虑行政关系和财政关系,提高市场增进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区分了等价交换的经济分配原则和以互惠为依据的社会分配原则,从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分析了社会视角下的财政关系,同时强调税收制度需要嵌入社会与经济当中。并且从文明、地理、社会及政治四个不变的国家治理条件分析了历史视角下的财政,探索中国特色财政体制的历史根源,最后还从方法论、因果关系和矛盾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了哲学视角下的财政。
吕冰洋教授讲座
在讲解结束后,吕冰洋教授对参会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且就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财政学研究中的因果推断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讨论。
会议最后由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东旻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并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姚东旻教授指出,中国财政体制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综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其次,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围绕财政问题进行跨学科和多视角的研究,在今后的学术研究及人才培养中也会继续以财政为中心,从多学科多视角将多种概念体系和方法论相结合开展共同研究,为解决中国财政现实问题贡献力量。
姚东旻教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