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沙河校区主教402举办“工资-利润率倒U关系与经济危机的发生机制”专题讲座。本期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的骆桢副教授,骆老师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后凯恩斯经济学相结合的视角为大家剖析了经济危机的产生机制。本次讲座由中心李慧青老师主持,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线上开展,参与成员包括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21级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来自其他高校的学者和学生。
首先,骆老师对讲座主题的背景和意义作了简要的介绍。骆老师的研究在利润率分解式的基础上,基于工资对需求和成本的双重影响推导出工资-利润率倒U关系。将其引入后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式中,结合利润率对资本积累的影响,以及资本积累通过劳动力需求对劳资分配的影响,构建出基于马克思理论逻辑的短期经济动态模型。在该模型中,消费不足经济危机、工资挤压利润经济危机和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下降危机,这三种经济危机类型的发生机制、条件和相互关系都能得到清晰的说明,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危机理论之间的关系。在模型基础上,围绕经济政策与外生冲击对投资行为和利润率的影响,还可以为分析相关政策的作用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随后,骆老师详细探讨了经济危机是否外生的问题,他指出早在政府干预经济以前就存在经济危机,并且在全要素生产率(TFP)恒等式视角下推导得出技术外生冲击测度不可靠的结论。接着骆老师对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梳理。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矛盾分析的各个环节当中。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主要归结为三类:消费不足理论、比例失调理论和利润率下降理论。消费不足理论作为最初的主流理论,由于其强调生产长期过剩的结论,在经验上难以解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受到了杜冈等人在理论上的挑战。比例失调理论则强调固定资本和垄断使得经济部门间的协调变得迟钝,但是在解释波动原因时又引入利润率下降和消费不足,因此比例失调更类似于经济危机过程中的表现。
骆老师在工资-利润率分解式的基础上,基于工资对需求和成本的双重影响推导出了工资-利润率的倒U型关系。这种关系表明,工资提高既可以带来需求的上升,也会带来利润份额的下降,恰好对应了消费不足危机理论和工资挤压利润危机理论。工资挤压利润危机理论表明,如果没有工资挤压利润的效应,那么工资越高,消费需求越旺盛,利润越高,这会导致劳动力短缺,从而使得工资也会更高。另一方面,如果工资的提高没有带来需求的提升,那么工资的任何上涨都是对利润率的挤压,都会带来利润率的下降。随后,骆老师将其引入后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式中,结合利润率对资本积累的影响,以及资本积累通过劳动力需求对劳资分配的影响,搭建出基于马克思理论逻辑的短期经济动态模型。
根据短期经济动态模型,骆老师详细地讲解了短期均衡的简化表达,将投资方程与利润率方程联立求得短期均衡。考虑到上期的利润率会影响本期利润率,故进行动态分析,得到利润率与投资的动态均衡变化过程。同时,骆老师从仅有一个均衡点和存在两个均衡点两种情况分别分析了外生冲击对动态均衡的收敛结果的不同影响。骆老师分析了一个均衡点情况下的产业后备军周期,以及两个均衡点情况下的双重均衡、经济波动与消费不足经济危机的具体逻辑。
进一步的,骆老师对经济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下降与经济危机的逻辑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分析得到三条政策启示,一是稳健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和谐的劳资关系,对宏观经济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二是稳定的投资预期和稳健的投资行为是短期宏观经济稳定的关键;三是外部冲击不仅导致偏离均衡点,而且可能导致曲线的形态发生变化。
最后,李慧青老师就后凯恩斯经济学面临挑战与骆老师进行了交流。骆老师认为后凯恩斯经济学确实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少供给侧和缺少技术要素,导致其更接近于纯粹的货币经济。而后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则自成体系,在货币经济学的研究中独树一帜。
虽然此次讲座为线上形式开展,但是骆老师精彩的讲解使得现场气氛非常活跃,骆老师以严密的逻辑和细致的阐述增强了同学们对经济危机产生机制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场师生均获益良多。讲座最后,全场以热烈的掌声向骆桢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同学们表示非常期待骆老师的下一次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