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了“财政收入与医疗改革”学术讲座。本期讲座有幸邀请到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高秋明副教授主讲。讲座聚焦医疗服务领域改革,探讨了财政投入和财政体制在引导医疗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高秋明老师分别从政策视角和学术研究的角度分享了三个财政与医疗改革领域的热点话题。一是财政在医疗领域的投入机制;二是财政投入与医疗费用的变化;三是财政“省直管县”体制对医保改革的影响。
在财政投入机制部分,高秋明老师分别从补供方和补需方两个角度介绍了财政在医疗领域的投入制度。(1)财政投入的“补需方”是指为患者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补贴。补需方财政投入机制有助于推动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但由于按项目付费,难以对医疗供给方起到引导作用。(2)财政投入的“补供方”主要是指对公立医疗机构的直接拨款,如基建设备的设置、离退休人员的经费等财政承诺的刚性支出。补供方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财政补偿分配不公平、人员激励匮乏、削减补偿项目困难、难以开展支出绩效考核等。(3)除上述两种财政投入制度外,财政的兜底责任与预算软约束则分别从补需方和补供方对医疗予以补给,但容易引发公立机构与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
在财政投入与医疗费用变化部分,高秋明老师首先阐明了财政投入的增加并没有缓解“看病难与看病贵”的核心原因在于供方诱导需求。其次,高老师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财政医疗费用占GDP比重提升并非因人口需求结构变化引起,而是由于财政医疗费用的过度浪费。最后,老师针对上述问题讲述了我国的控费改革方案,包括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及新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
在“省直管县”体制对医保改革的影响部分,高秋明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她的学术论文“财政‘省直管县’体制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居民医保整合为例”。这一研究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为背景,考察了财政“省直管县”体制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作用,表明医疗整合除财政投入弥补资金缺口外,还受到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研究运用有序的Logit回归模型发现(整合程度:一档方案>二档方案>未整合),财政收入能力有助于提高城市在整合中选择一档的概率,但就是否开展整合而言,起作用的是财政体制。省直管县比重越高的城市,越倾向于避免整合,原因在于县级决策的独立性,使得市县关于整合成本分担的共识难以达成,且这种情况在市县力量差距较大的地区更为突出。这表明,在纳入效率考量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财政体制改革与财政能力同等重要,其可不通过影响财政投入直接作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最后,耿纯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整场讲座内容丰富,在场师生收获良多。讲座的最后,全场以热烈的掌声向高秋明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