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7日,“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年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本次大会由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和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主办,旨在“基于中国经济实践与思想,提炼经济学新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与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ACCEPT)李稻葵分别为大会致辞。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经济学、数学教授埃里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哥伦比亚大学全球经济治理中心主任、教授扬·什韦纳尔(Jan Svejnar),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全球事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埃里克·伯格洛夫(Erik Berglof),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美联储圣路易斯分行助理副行长文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周黎安出席论坛并做主题演讲。本次大会共设立3个分论坛,来自全国近15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0多名专家学者,就政府的经济激励、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以及政府对经济影响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姚东旻副教授、研究生朱泳奕、许艺煊受邀参加会议,并在分论坛中宣讲了中心师生合作撰写的论文《主官更替能否引发省级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一个关于权威、制度惯性与预算间断的模型》。

在分论坛“政府对经济的影响”中,姚东旻副教授详细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设计和实证回归结果等内容:伴随地方主官的换届更替,省级预算支出将会发生改变。因此,该篇论文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省级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及其背后的逻辑。首先,基于我国1996-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该文采用L-峰度识别出了预算支出的结构变动模式,发现不同的支出类别,变动模式大相径庭——经济建设、科教文卫支出符合间断平衡模式,公共安全支出则属于渐进主义模式;如何理解这些结构性变化,该文认为,地方主官为了实现其政策意图,有动机去突破预算制度惯性,但伴随产生的制度摩擦将会逐步积累,最终导致其与前任支出结构发生偏离。基于官员换届视角,研究发现,现任与前任官员在经济建设支出比例上的偏离最为明显,科教文卫支出次之,公共安全支出最弱。对于间断平衡类的财政支出,主官任期越长,个人政治权威越强,也就越容易与前任的预算支出产生较大偏离;而对于渐进主义类支出,官员因素并不能产生显著影响。同时,该篇论文也发现了新任主官调整支出结构的背后动机(奋斗目标)——经济建设支出比例方面,新任省级主官更加倾向于“力争全国之上游”,而在科教文卫的支出目标则是“趋于全国之均值”。基于以上研究,该文揭示了地方主官权威、预算间断强度和其“奋斗目标”三者关系。

会上,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袁钢明对文章做出了专业细致的点评,他高度肯定了该文的选题意义、指标构建和实证方法,同时也就文章的背景表达等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此次论坛为探讨新时期下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相关问题,理清经济发展中理清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宝贵的契机。中心师生的优秀表现,也彰显了我校科研工作者优秀的科研素养,得到了外界对中心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