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上午,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学术会堂606成功举办龙马奋进·校庆70周年学术系列讲座 “关于语法-训诂相结合注古书的几点思考 ——以《论语新注新译》的几处考证为例”。上海大学文学院杨逢彬教授作为主讲人,与中心师生分享研究心得,现场学术氛围浓郁。
杨逢彬教授讲座的第一部分是介绍语言学。杨教授首先从专业分工的角度介绍了中文学科、哲学、历史学等一级学科下与古籍整理有关的二级学科,包括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中国哲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其中古典文献学是整理古籍的主力。杨教授进而从自身专业(中文)出发,提到中文系一般所设置的文学专业和语言学专业在研究范式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之大甚至超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在一般意思上的差异。一方面因为语言学本身的学科分类尚有争议,即语言学属于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尚无定论;另一方面因为语言学可与多学科交叉,形成生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跨度较大的交叉学科。
杨教授接着就语言学进行进一步的介绍并指出,文字学、音韵学、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和训诂学,其中训诂学在广义上包括了文字学和音韵学。训诂学可分为形训、声训和义训。形训的目的在于理顺字形。声训则是通过字读音(古音)归纳含义。比如含“工”的字都有“长”的意思,比如江(长的水流)、鸿(翅膀长的鸟),又比如含“戋”(简化前为双戈)的字都有“少、小”的含义,比如浅、笺(小的信,大的则对应“函”)、钱(铜钱体积小,价值低)。这些字本身虽然通过字形反映了一定的含义,但其主要的信息来源于共同或相似的读音。基于声训的定义,杨教授进一步阐释到“能记录声音的符号才能是字/词(用声音承载意义),否则是图片;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对于语言而言是外在,而不是语言的一部分”。
义训则是非常广泛的概念,除了形训、声训,通过其他方式确定含义则都属于义训。在义训中,文献求证法是一个关键的方法,其特征为“书证归纳格式,格式凸显意义”。杨教授举例说明文献求证法:《诗经》中有“终风且暴”,部分人将其错误地解释为一种从某个方向刮来的大风。文献求证法则通过查找同期典籍中包括“终(?)且(?)”句式的句子,得出“终风且暴”的正确解读。杨教授认为语言的社会性决定同一搭配在同时期会有若干例证,一个语言现象不能不会是孤立的,更反对“思想推定语言”的观点。
杨教授讲座的第二部分则是分享了用语言学的方法(比如文献求证法)来注释《论语》的几个例子。比如“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给“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作句读时,不能在“先行”后加逗号,因为这不符合《论语》同时代“先……而后……”的结构。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唯”不能理解为语气词的通假字,“女子”的女也不能理解为汝的通假字;同样是不符合同时代文本的通行结构。杨教授认为,语言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用这种方法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属于开辟了《论语》研究的“处女地”。因此,杨教授鼓励大家要找到学术上的“处女地”,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找寻学术上的突破。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杨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交流。杨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家学背景,谈到了大陆与台湾简化汉字的一些历史,并特别之处,某些繁体字的简化过程实际是恢复了其甲骨文或金文的形态,这部分繁体字之所以比其甲骨文或金文更复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代书法家为了使某些字形简单但结构不够“工整”的字在书法作品中显得更为美观,从而借用了一个意义不同但读音相同,字形相关的字(比如气就接近于甲骨文的形态,而后世书法家为了使得气字的左下角不显得过于空旷最终选择了氣字作为替代)。
杨教授在交流中还和大家分享家族长辈同毛泽东家族的历史渊源,对孔子观点的认识,尖团字的语言现象等。杨教授家学深厚、学问渊博,给参加讲座的师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学术观点。广大师生表示获益良多,也让参与人员对语言学、训诂学以及跨学科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