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院长谈治学”讲座第一期在沙河校区7号楼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央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李俊生教授。李教授以“论财政学的“学”与“术”——与财政发展中心的同学治学”为主题展开讲解,首先以梁启超所写文章《学与术》为线索,阐述了“学”与“术”的区别和联系,接着以史鉴今,分析当前社会背景下财政学等领域内“学”的缺失与“术”的匮乏,进而为在座师生提出作为财政学人治学用术的责任与使命。中心全体师生参与了讲座并积极加入探讨。

李教授首先借梁启超之言解释“学”与“术”的区别与联系。《学与术》一文最先由梁启超以“沧江”之署名发表于宣统三年六月初一(1911年6月26日)的《国风报》中,其中提及我国古时对“学术”一词常不做辨析,仅有《汉书》等少数文献认为二者相异。而在近代各种西方理论为国内学界所接触后,“学”与“术”相分离逐渐成为主流观点。对于“学”与“术”的区别,李教授利用英文比照的方法描述,“学”可译作Science,“术”则为Art,李教授特别强调,后者不应视作狭义的“艺术”概念,而应是广义的“术”的概念,是前者(科学)的一种现实应用。 “术”在现实实践中为政策服务,如所谓“策论”,应当有严谨、完善的“学”作为依据,否则不仅会导致政策失误,甚至会成为无依据、欺世误人之“术”。李教授以新能源汽车政策为例,说明了严谨学术理论支撑的重要性。
接着,李教授指出,“学”与“术”的关系在财政学中也是适用的。在现实背景下,财政领域的收支行为不只是一种经济行为,还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组织学等多种理论的实践,因此,对财政学来说,科学研究(“学”)尤为重要。但据李教授观察,我国财政领域仍存在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所言两大弊端——“学与术相混”和“学与术相离”,李教授用当前普遍受外界因素制约的学术风气说明“学”与“术”混作一谈的危害,并以自身经历和房产税、所得税、物权等多个例子说明基础原理的重要性以及“学”与“术”间联系的根本价值。
其后,李教授引申到当前主流财政理论对“学”的缺失和财政大家们对“术”的匮乏问题。李教授指出,我国当前将财政学归为应用经济学的子类,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财政学的真实内涵,而这一误解最初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Musgrave将经济学方法引入财政学研究中。不同于经济学的单一视角,李教授鼓励学生学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Ostrom的研究方法,即依据实例、严谨论证,并以光伏政策、新能源政策、雾霾治理、车牌管制等多个例子说明。特别地,李教授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总结规律,其以Montesquieu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及“国家规模决定国家整体”的观点为基础指出,蒙古族之所以没能在欧洲建立起长久统治正是由于其不知治国之“术”,更无谓所“学”。
基于上述论述,李教授总结,财政学人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构建真正科学的财政理论,专心于“学”,并用之于“术”。李教授提倡向胡适等上世纪学术大家学习,恪守学术原则,严谨治学。最后,李教授为同学们推荐了《学与术》、《南渡北归》、《人类简史》、《讲谈社》等书籍,希望同学们能从跨学科的角度学习,储备多方面知识。
李教授带来的讲座让老师和同学们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也认识到了作为财政学人的责任和使命。本场精彩讲座在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中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