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当前财政理论亟需突破传统学科划分的历史局限,还原其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身份和核心作用,以推进和引领国家乃至全球治理的现代化。作为财政部主导建立的致力于组织中国财政发展的协同创新机构,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于11月2日举办了“跨学科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研究”课题成果交流会。中央财经大学马海涛副校长、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李俊生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外交学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南开大学、中国石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马海涛副校长首先致欢迎辞,代表学校对远道而来的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马海涛副校长主要介绍了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协同中心的跨学科特色和国际化特色。
李俊生教授随后做了主旨演讲,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来说明了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一个是要以跨学科为动力推动当代主流财政理论走出困境,另一个观点则围绕财政科学的使命构建跨学科的财政学研究方法;李教授在演讲过程中紧紧围绕预算支出饼状结构图,仔细演绎了财政涉及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支出现象及其背后逻辑,以一种体系化思考宣告了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上午的汇报交流阶段里,来自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白云真、财政税务学院的马金华、社会与心理学院的艾云,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的章舜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的杜建伟、外交学院的张春燕、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邢天添、南开大学的郭玉清等专家学者分别从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跨学科视角对财政学基础理论进行的阐述。
白云真从中国传统哲的角度分析了现代财政学基础理论。马金华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根据文明进化的过程来研究财政制度的演变,呼吁进行财政理论的不断创新。艾云提出从组织学决策研究视角出发,提出了预算过程在很大程度就是一种在既定权利分配格局中不断重复的过程。章舜粤从政治学视角出发说明了以“目标”为观察视角的主要原因,解释了自己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杜建伟从法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一带一路”国际税收治理的现实需求,保证沿线国家政府合理的税收利益推动“包容性增长”目标实现的升级理念与规范逻辑的中国升级版。张春燕和邢天添从国际税收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结合时代背景,来研究国家税基问题。郭玉清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对“信用价值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债务融的政治激励及治理战略研究”进了行报告。
在上午会议的最后,李俊生教授对于上午汇报的课题给予了系统性的点评,建议参会者把跨学科建设和所研究的主题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注重研究“全球化、金融化、数字化”对于当前和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下午的会议由中心主任助理姚东旻老师主持。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汇报与交流。自北京大学的韩致宁对课题“现代国家治理视阈下财政转型的中国方案” 进行了报告,来自中国石化的周长伸对课题“动态资源下的财政运行之道” 进行了报告,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吕杰妤汇报了“财税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及方法论”课题,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邓伟对课题“税收政策的公平竞争审查”进行了报告,并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会议的最后,由中国财政发展的协同创新副主任曹明星总结。曹老师认为本次跨学科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研究走出了大胆而重要的第一步。现在必须突破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哲学方法协同起来研究自然与实践状态下的财政学研究对象。我们必须形成统一的意识和观念,向建立中国财政学派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