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评选结果正式公布。中心首席专家李俊生教授和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姚东旻副教授共同撰写的论文《互联网搜索服务的性质与其市场供给方式初探——基于新市场财政学的分析》获得著作论文类二等奖,该文刊发在《管理世界》2016年第8期。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于1995年设立,原名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大致3-5年举办一次,上一届颁奖为2015年。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共有著作论文奖1241项,其中经济学共计获奖161项,含一等奖20项,二等奖102项,三等奖39项。该奖项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展示高校社科界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举措。由于我国至今尚未设立人文社科的国家奖,所以该奖项是国内目前人文社科领域最高层次的国家级奖项。
此前,姚东旻副教授撰写的论文《存款保险制度还是央行直接救市?——一个动态博弈的视角》(《经济研究》2013年第10期)曾于2015年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著作类三等奖。
此次,中心教师获得奖励表彰体现了教育部对中心科研成果的肯定和鼓励。未来中心师生将继续聚焦财政学科基础理论创新和跨学科研究,再接再厉、严谨治学,把获奖成果及时转化到教育教学、教材建设和社会服务中,为全面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附:
互联网搜索服务的性质与其市场供给方式初探——基于新市场财政学的分析
【摘要】:"魏则西"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目前互联网搜索服务质量乃至道德方面的强烈质疑。"魏则西"事件暴露出的百度搜索服务问题的实质是互联网搜索服务商与互联网搜索服务需求者(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属于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型"的市场失灵问题。按照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逻辑基础的主流财政学所开出的药方,解决这类信息不对称型市场失灵问题的重要方法就是实施政府干预。然而,政府干预往往会由于"规制不足"或者"规制不能"等原因导致"政府失灵",进一步降低互联网搜索服务的质量。从财政学的角度看,导致这种"双失灵"困境的主要根源是以市场失灵理论为基础的主流财政理论对现实财政和经济问题缺乏基本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本文基于我们所构建的新市场财政学的研究范式,将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与以企业(例如互联网搜索服务商)为代表的私人部门置于同一市场平台之上,分析了互联网搜索服务商基于私人价值(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与公众(假定以政府作为其代理人)基于公共价值最大化的社会共同需要之间所进行的博弈与交换的过程与机理,得出了政府可以通过特殊的"交易合约"(约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的设置)购买服务,从而实现互联网搜索服务商的私人价值与使用互联网获取搜索服务的公众的公共价值之间的优化配置与组合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对互联网搜索服务性质与供给方式的分析,探索构建新市场财政学的范式与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