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财政学青年论坛”系列讲座如期举办。本期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周羿老师,讲述内容主要基于社会学家的角度去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相关内容。此次讲座共分为两大部分,主要包括:开篇针对外部性的介绍以及后续对六篇文献的讲解。

在讲座伊始,周老师运用预测抖音歌曲浏览量的例子提出问题,引入外部性,从而针对外部性展开了详细的介绍,为此次讲座内容奠定基础。在基于Jacob Moreno医生的实验内容讲到关于社会网络的外部性,并由此引入计量社会学independent identical distribution独立同分布的相关内容讲解金融市场的外部性,并以英国“South Sea Bubble”事件为例进行了生动地讲解,给出当时人们的另一种解释——金融泡沫的出现是因为人的道德出了问题,出现了人性的扭曲与道德的沦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外部性的体现。并基于“凯恩斯选美理论”的经典案例故事的讲解,说明为什么一些“从众”是理性地选择。周老师在此部分还讲解了著名的“羊群效应”并从自身选择饭馆吃饭的事例出发再次对外部性进行了介绍。此外,周老师还对传播学中著名的以及所罗门·阿希的从众实验进行了讲解,以此来对信息外部性进行讲解。至此,周老师将典型的外部性进行了生动地介绍,其中包括:信息外部性、强制性外部性、市场外部性、协调外部性等内容。
在第二部分,周老师分别讲解了六篇文献。前三篇文献主要围绕网络视角下的外部性进行讲述,后三篇主要围绕网络下的公共物品进行讲述。首先在网络视角下的外部性部分,周老师基于第一篇文献Salganik, M. J., Dodds, P. S., & Watts, D. J. (2006)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equality and unpredictability in an artificial cultural market即《人造文化市场中不平等和不可预测性的实验研究》的文章进行讲解,运用模型和实验阐述了现在我们社会中文化市场中存在不可预测性,文化市场上的成功如何能与一般表现出同时的显著性区别?为什么很难预测那些以利润为动机、拥有广泛市场研究的专家呢?并解释其中的潜在机制是由于个体不是独立做出决策,而是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并得出结论:成功具有不平等、不可预测、歌曲质量与质量和成功的关系。
第二篇文献周老师在第一篇文化市场中存在的外部性的基础上延伸到社会舆论的外部性Watts, D. J., & Dodds, P. S. (2007)关于 Influentials, networks, and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即《影响者、网络和公众舆论形成》的文章进行了讲解。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是运用了传播学当中非常典型的意见领袖的作用分析了影响的两步模型。并运用当前“王者荣耀”游戏登录平台的选择、现在普遍流行的电脑键盘、惯用的社交软件等事例生动地阐述了世界网络结构中存在的外部性。并运用“曾参杀人”的典故生动地讲述了舆论传播。并对美国高中逃学事件为例讲述了社会网络对其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对文章结论进行了讲解。
第三篇文献周老师基于DiMaggio, P., & Garip, F. (2011)的一篇How network externalities can exacerbate intergroup inequality即《网络外部性如何加剧群体间的不平等》进行了讲解。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上述第二篇文章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扩散,其中主要讲述了一个较为生动的例子,即:安装电话的数量——个人是否安装电话取决于其朋友安装电话的数量。其中出现了一些群体安装电话数量很多,一些群体安装电话数量很少的现象,出现了明显的群体数量上的差异性,这种是无法用个体特质来衡量的。并讲述了美国高中生参加课外补习班与否也是与其朋友数量参加多少有关,这种外部性加大了美国阶层的不平等。
至此,周老师关于网络视角下的外部性内容讲解完毕,开始继续讲解网络视角下公共物品的相关内容。在此部分,周老师又以三篇文献为例进行了讲解,主要内容围绕“社会中呈现出的网络到底是科技使然还是人性使然?”的问题进行讲述。
在第四篇文献Apicella, C. L., Marlowe, F. W., Fowler, J. H., & Christakis, N. A. (2012). Social networks and cooperation in hunter-gatherers《基于狩猎采集者的社会网络与合作》的文献讲解中,主要以坦桑尼亚原始部落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针对原始部落里的人们每次打猎想跟其他哪位同伴一起进行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捐献蜂蜜棒为例研究原始部落人们的慷慨程度,研究发现原始部落中,身高相仿的人喜欢一块儿打猎,很慷慨的人一块儿打猎,这意味着在没有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原始部落更容易滋生不平等,即相似的人更容易在一起打猎。
第五篇文献周老师以Apicella, C. L., Azevedo, E. M., Christakis, N. A., & Fowler, J. H. (2014).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the endowment effect: Evidence from hunter-gatherers《禀赋效应的进化起源:来自狩猎者的证据》为依据进行讲解。这其中包括行为经济学中认为初始禀赋不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市场可以通过交换实现最优,改变的是人的信念和对意义的感知,当人们对自己手中的商品有了“我的”这种所属概念并对其赋予了意义后,便不愿意进行交换了。这其中以非洲原始部落为研究对象发现被现代生活熏陶越多的部落越不容易交换因为受到了现代产权意识影响,被现代生活熏陶越少的部落越容易交换,因此得出结论发现这些交换并不取决于技术。此外,人还会把一些想象出来的东西当成属于自己的事物,例如尊重、财富等等。
第六篇Inequality and visibility of wealth in experimental social networks《实验性社交网络中财富的不平等和显著性》文献主要在前一篇文献的基础上,关于人类可以想象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事物例如财富等,引申出对实验性社会网络中财富的不平等和可见性相关内容的讲解。这篇文献由Nishi, A., Shirado, H., Rand, D. G., & Christakis, N. A. (2015)发表在Nature,其主要结论是当人们可以看到别人财富的时候变得不合作,不愿意与人形成紧密的网络,财富的可见性在初始不平等的情况下会加剧经济不平等,但在初始平等的情况下不会加剧。并认为财富的可见性破坏了社会福利。
以上就是本次讲座的第二大部分,在讲座最后,周老师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并鼓励大家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拓展。此次周老师的讲座生动有趣,内容丰富,主题鲜明。通过对周老师以上六篇文献的讲解学习,同学们不仅收获了许多交叉学科的知识,也同时感受到学术研究的实验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变得更为生动有趣。通过此次讲座的学习各位同学受益匪浅,最后,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