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马海涛校长讲授专题思政课:中国财政学的知识体系构建和未来发展趋势
2025年06月12日     浏览量:    


2025年6月12日上午,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邀请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马海涛教授在沙河校区给中心全体研究生讲授“中国财政学的知识体系构建和未来发展趋势”专题思政课。

首先,马校长开篇指出,构建中国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不能简单套用西方框架,以分税制改革为例,中国的财政分权并非源自西方理论,1994年分税制改革文件中对中国特色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以及北京支援新疆等横向转移实践,都体现了中国财政制度根植于自身历史智慧与现实需求。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以实体企业为核心的税收体系正面临直播行业税源虚拟化等新挑战。马校长强调,财政学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中国财政的制度变迁始终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同频共振。他特别推荐《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国财政制度史》等著作,呼吁学子从五千年财政文明中汲取智慧,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重构理论框架。

其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财政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论断赋予财政学全新的学科使命。马校长深刻阐释“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逻辑内核 —— 财政不仅是经济资源的分配机制,更是执政党意志的物质载体与国家战略的实施工具。从教育强国建设中的财政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保障,财政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折射出“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当中国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财政学研究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张克忠教授的《全球公共财政》构建了跨学科理论框架,从国际税收竞争到全球财政金融协调,中国财政学正在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制度设计。另一方面,财政学作为一门研究国家为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资源配置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和学科属性,天然决定了它必须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土壤,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治理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因此,构建中国财政学理论,绝不能简单套用基于西方特定历史和实践经验形成的理论框架,必须立足国情,从国家治理的丰富实践中汲取智慧。

最后,面对数字技术挑战,马校长强调做研究要有定力,不能投机取巧,研究者更应坚守实地调研的踏实作风,只有走进田间地头,才能真正理解财政政策的落地效果。在学科发展维度,马校长提炼出五大趋势:从经济管理向国家治理升维的学科高度、从国内财政向全球治理拓展的空间宽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深度、聚焦微观行为的分析精度,以及科技与财政深度融合的创新锐度。他特别肯定行为财政学、财政政治学等新兴交叉领域的探索,鼓励学子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税收大数据分析等实践中推动学科范式革新。

马校长的讲授深入浅出,内涵丰富,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更充满了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讲座引发了中心研究生们的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唯有坚定学术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深植文化沃土,勇担时代重任,回应现实关切,才能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

撰稿:赵雯莎、吕承浩

审核:姚东旻、张雅

责编: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