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5年第4期“经济学”栏目全文转载了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马海涛教授、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姚东旻教授的文章《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理念变化与重要关系》,文章原载于《学术前沿》杂志2024年第23期。
(一)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的实践特征和理念变化
文章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政策实践历经“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四个时期。与此同时,财政政策理念也发生了转变,一是实现由重视恢复短期供求平衡向提升未来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和经济运行效率转变,二是由需求性总量政策向供需结合的复合政策转变,三是由短期向短期与中长期政策相结合转变,四是由收支平衡向多元平衡转变。
(二)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财政政策实践与理念的转变凸显了财政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的独特地位。首先,财政政策涉及面广且兼有结构性功能,有助于解决中长期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其次,相较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更加直接有效,具有应对及时和调控精准的优势。再次,在低利率环境下,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目标受到有效下限的制约,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被大幅压缩,但低利率环境有助于降低政府发债成本,为财政政策提供更大空间,凸显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主体地位。
(三)财政政策在服务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服务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财政政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财政政策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关键。财政安全作为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为其他领域安全提供了财力保证;财政政策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充足财力保障。从短期来看,财政政策要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从中长期来看,财政政策是实施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改革的财力保障;转向跨周期平衡的财政政策是配合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的核心。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中,五年规划(计划)作为中长期战略发展的规划蓝图,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然而,赤字目标设定却常受到年度预算框架的制约,难以与中长期规划实现有效衔接。因此,转向跨周期平衡成为财政政策适应并支撑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关键点;财政政策是促进经济政策协同配合的主要抓手。我国的财政金融体制相较于西方国家具有独特优势,财政部门作为国有金融资本的出资人、国有金融企业在金融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财政部引导规范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是促进经济政策协同、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的关键因素。
(四)财政政策发挥作用需要处理好几组关系
文章提出,财政政策的实施应处理好以下几组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年度预算平衡与跨周期预算平衡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现财政收支的动态平衡更好地发挥财政功能;二是处理好功能财政和平衡财政之间的关系,以兼顾短期经济稳定与长期财政可持续性。三是处理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平衡财政融资需求和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四是处理好经济建设支出与民生支出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推介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成果的文摘类期刊。该期刊以反映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有深刻见解的学术成果,追踪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引导作用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关注基于科学批判精神并在学术层面展开的争鸣与评论,提炼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论著精华为主要内容。
撰稿:董鸿儒
审核:姚东旻
责编:姚广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7-2020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联系电话:010-6177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