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5-6日,第六届中青年财政学者论坛在浙江财经大学举办。本届论坛在《管理世界》杂志社的支持下由浙江财经大学主办,浙江财经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承办,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协办,论坛主题为“风险社会下的财政治理变革”。“中青年财政学者论坛”由浙江财经大学于2015年发起,旨在为国内外中青年财政学者提供高起点、深层次、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拓宽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想,致力于推动中青年学者探索中国财政制度的现代化之路。此次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共入选会议论文3篇。中心教师王麒植,2019届毕业生许艺煊,在读研究生赵江威、胡泽宇参加了论坛。作为唯一入选的本科生论文,中心实验班兰书钦、尹莹也参加了论坛。
中心此次入选并作宣讲的会议论文具体是:由姚东旻老师、许艺煊、赵江威、高秋男共同撰写的《我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模式的类型学研究——典型模式、决定因素与类型转换》,姚东旻老师、兰书钦、尹莹和张鹏远共同撰写的《消费者剩余视角下的救灾物资配置模式选择》,王麒植老师、胡泽宇共同撰写的《主导还是兜底: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目标下政府干预研究》。
在预算管理分会场中,许艺煊宣讲了《我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模式的类型学研究——典型模式、决定因素与类型转换》,该研究首先遵循类型学的研究范式,尝试将我国省级政府的预算支出结构划分为经济建设偏向型、科教文卫偏向型、高均衡支出型和低均衡支出型四种模式。基于四种模式,依托已有文献发现的能够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因素,综合借助多项Probit模型、动态分析法和反事实的数据模拟法研究发现:支出分权、城市化率、第三产业占比和人口密度四个因素综合决定了我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结构表现为四种具备不同特征的模式;它们同时也是我国省级政府预算支出模式之间相互转换的主要动力。
在公共服务与转移支付分会场中,王麒植老师对论文《主导还是兜底: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目标下政府干预研究》做了精彩的展示,该文章认为当前教育、住房和医疗等领域出现的“难”“贵”现象,本质上是由供需不匹配造成的局部缺口所致。除了“兜底”的方式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合理定位公办资源、借助市场力量间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文章在纵向差异化竞争的框架下讨论了公办与私营主体混合供给的问题。研究发现:第一,当消费者支付能力/意愿差异较大时,完全市场化供给会产生供给缺口,因为私营主体更愿意服务高收入消费者群体,而忽视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第二,理论上,政府既可以供给平价基础性服务来“兜底”市场,直接实现全覆盖,也可以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高端服务“主导”市场,通过竞争机制挤压私营主体、间接实现全覆盖。第三,“兜底”和“主导”方式的适用范围不同并且对财政负担、市场规模和福利水平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研究说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政府(公办)和市场(私营)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通过合理分工定位以实现公共目标和私人利益的平衡,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地区条件选择因地制宜的干预方式。
同样在公共服务与转移支付分会场中,中心本科实验班学生兰书钦和尹莹宣讲了《消费者剩余视角下的救灾物质配置模式选择》这一研究,该论文从各国应对新冠疫情的不同口罩物资配置政策引入,总结概括出六种不同的救灾物资配置模式,构建线性供求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以社会消费者总剩余为衡量标准,比较不同市场环境和政府决策下的最优救灾物资配置方案,并对应现实进行经济学解释,最后回答了为什么各国应对同样的灾害采取不同配置方案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现实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最优救灾物资配置方案。
据悉,第六届中青年财政学者论坛经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面向全国共计录取45篇论文作会议报告交流。此次中心共有3篇论文入选该会议,并且论文作者涵盖博士生、硕博连读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实验班学生,是国内财政学界对中心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和工作上优秀表现的肯定。中心将坚持创新型科研人才培养模式,助推我校“双一流”建设工作。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7-2020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联系电话:010-6177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