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艺煊: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6级财政学硕士研究生,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研究生在读期间,共计发表(含已录用)国家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AA类1篇,A类3篇,B类4篇,在审工作论文1篇(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SSCI),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11次,曾获2018年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论文大赛一等奖、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论文大赛二等奖、中央财经大学“鹏元杯”论文大赛(学术类)一等奖和第二届农业经济理论前沿论坛“优秀论文奖”等科研奖励。
坚持不懈:让研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二拿国奖的“老司机”,我高兴能有机会分享我这一年新的感悟给大家。过去的这一年,从沙河到学院南路,从研一新生变成研二的师姐,地点与角色的转换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决定我未来的选择迫在眉睫:如果选择工作,就需要开始实习;如果选择读博,就需要在研究上更努力一些。显然,我选择了后者。自大二下学期,我就从文献综述的训练开始,在学术的道路上一走就是四年。这四年来,从什么都不懂到今天的发表,我中间经历了太多次的失败和沮丧,然而每次导师的明确指导都让我重新燃起了一点点微弱的希望,我告诉自己再挺一挺可能就做出来了。就是这不知道多少次的“再挺一挺”,支撑我一直坚持到现在。站在职场和学术界的十字路口,我回头突然发现就业的机会成本对我而言真的太高了,日复一日的研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习惯”,平淡但却真实。既然选择了远方,便撸起袖子加油干,相比研一的“科研小白”,研二一年由于已经拥有了更扎实的研究基础,我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研究上也相对得心应手,因此在成果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CSSCI),其中A类1篇,B类1篇;录用待发论文3篇,其中AA类1篇,A类1篇,B类1篇;在审SSCI论文1篇。
分享传承:在学习交流中一起“上岸”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研究需要交流。只有交流才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研一时,我或许还沉浸在能够得到学术大牛指点的小兴奋中。进入研二,心境却变得更加平和。我很感谢我的导师姚东旻老师,在我研二的时候面向全校学生开办了“微观计量工作坊”活动。这个活动让我在分享和传承中明晰了自己研究方法上曾被忽视掉的短板,推着我去查漏补缺。作为工作坊的主持人之一,我全程参加了此次开放课程。看着充满学术热情的学弟学妹们,听着他们对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初学理解,我都在对照自己的心境和知识储备库。因为要对学弟学妹们负责,也有点怕回答不出来他们的提问,我就重新去读相关的教材,在理解原理时对照自己的研究实操,发现有不一样的收获,也明白了自己研究技术上的不足。是和学弟学妹们的交流,让我们一起有方向、有效率地“上岸”。
灵魂与身体都可以在路上
都说灵魂与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或读书,或旅行,或运动。然而我却贪心地想做到灵魂与身体都在路上。其实这也是我选择学术的原因之一。选择做研究,我就可以在一天的精神暴饮暴食后,健身2个小时;我也可以在外出参会获得宝贵文章点评的同时,体会我国不同的地域风情和城市文化;我甚至可以沉浸“学术海洋”迷茫不能自拔的同行人中,找到互相监督健身和相互鼓励的挚友。我很满足于我现在的生活,也感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导师寄语
无论是在研究还是生活中,许艺煊都是一个行动派。计划好的事情,她都会按部就班、保质保量地完成。我觉得她最难能可贵的是韧性,在面对研究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时从不轻言放弃,也不被沮丧冲昏头脑,冷静、主动地去思考解决办法。希望以后许艺煊能够继续踏实前行,潜心学术,多多突破自己。
——姚东旻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7-2020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联系电话:010-6177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