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创立以来就在常规教学基础上,采取暑期学校、短期课程、讲座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018年6月-2019年6月,中心先后邀请了多位国际顶尖高校的专家、学者举办了12次讲座和短期课程,夯实了学生理论基础并提升学生的科研潜质,切实践行了中心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在此中心特邀5位中心硕士研究生,选取了6次讲座和短期课程,分享他们学习的心得和感悟。
“政府组织体制:文献与课题”短期课程
我是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8级财政基础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杨宁欣。2018年10月19日-28日,中心邀请到斯坦福大学周雪光教授为我们以及校内诸多学院的老师讲授 “政府组织体制:文献与课题”系列短期课程。在此期间,周老师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组织学等多学科领域,同我们一起梳理、分享了研究政府官僚组织的理论思路、分析概念和研究成果。
周老师从更高的理论框架层面引导我们如何去思考、分析中国的改革历史与现实现象,极为有助于今后的学习研究,真的感觉自己从本次课程中受益良多。通过周老师对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个元素似乎都是专门为专制官僚统治特制所打造的,在几千年的专制时代中与官僚政治水乳交融。而后,周老师为我们讲了韦伯基于理性视角建立起的描述组织模式的科层组织理论,分析了科层组织等级权威、规章制度和专业化的特点。在讲述斯廷奇库姆、布劳等人的经典文献之时,周老师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为思考中国官僚体制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从细微的现象和累积的学术文献出发的视角,给予我们的学习研究很大的启发。
在这次短期课程中,周老师不仅以科学严谨的方式对政府组织体制做了全局性的概览,还通过对多学科领域的理论梳理和逻辑构建,带我们深入了解了社会学的学科概念,激发起我们对现实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兴趣。
王清芳教授系列学术讲座与研讨
我是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7级硕博连读生李静,研究方向为财政基础理论与公共政策,目前主要从事政府间财政关系、转移支付制度、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面的研究。自2018年6月以来,中心多次邀请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R)公共政策学院王清芳教授,为我们带来系列学术讲座与研讨。王清芳教授的研究专长为少数族裔(移民,少数民族和妇女)的不平等问题,并长期致力于正式与非正式制度下的少数族裔企业家行为、大学在区域发展和中美移民中的作用等研究。在本系列学术讲座与研讨过程中,王清芳教授给我们详细介绍了跨学科、国际化研究视角、质化研究方法、大学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转移支付与企业补贴等内容。
在王清芳教授的系列学术讲座与研讨中,我在开展公共政策和财政基础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方面收获到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与研究启示。同时也在教授的启发下更多地关注我国经济发展与大学教育等现实问题,比如未来的大学评价体系除了关注传统的教学与科研目标外,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大学教育对地区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在探讨过程中,王教授耐心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具体而深入地讲解了在进行转移支付和企业创新研究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指出做研究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学术研究对学术发展的影响,学术研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她鼓励我们要勤于阅读、不断思考。王教授也告诉我们要思考大学教育、高等教育的目标与意义;学术研究不应是建立在抽象意义上的理论与方法讨论,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并解释社会现状,将基础理论的研究更好地应用于个体的发展与决策,并服务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不确定性下的决策理论》短期课程
我是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8级财政基础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杨宁欣。除了之前周雪光老师的政府组织体制:文献与课题”系列短期课程,我还参加了2019年3月,弗莱堡大学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系讲师Lorenz Hartmann的《期望价值和期望效用》短期课程。课程涵盖了风险下的决策和不可计算的风险(模糊性),旨在让我们详细了解决策理论中最重要的模型,如风险下的期望效用理论、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和模糊性下的最大最小化期望效用理论等。
Hartmann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决策理论,并区分了风险和模糊性,风险指状态的概率是已知的,并得到一致认同,例如抛硬币、轮盘赌等。模糊性指状态的概率可能是未知的,如天气、赛马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Hartmann老师对模糊博弈(ambiguous game)的讲解,他首先介绍了Goeree和Holt(2001)的实验研究——“一杆两人”博弈。对于每一场博弈,他们都有一个“treasure treatment”,且行为与纳什均衡预测惊人地一致。他们表示,对于每一场博弈,支付矩阵的变化(不影响纳什均衡)都会导致观察到的行为发生剧烈变化。因此,他们发现纳什均衡预测与观察到的行为不一致。他们指出,这些不一致与直觉是一致的,体现了纳什均衡的关键问题。“博弈论的理性逻辑可能与人类行为的直觉概念相左”。Eichberger和Kelsey(2011)的研究表明,这些矛盾可以用战略模糊性来解释。模糊博弈可以通过假设参与者感知到其他参与者的战略行为的模糊性来对纳什均衡的直观偏离进行解释。
在整个讲课的过程中,Hartmann老师不但从理论方面详细讲解了不确定性下的决策理论,同时热情鼓励我们集思广益,就课程内容中提到的案例和应用展开热烈讨论。我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对决策理论的体系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国际税法暑期班
我是中心2017级硕士研究生杨梦丽,在曹明星老师的指导下研究国际税收问题。在 2018年6月24日至6月30日期间,我参加了中心从荷兰莱顿国际税法研究中心邀请到的专家团队为开展的“2018年国际税法暑期班”课程。主讲人Kees van Raad教授是荷兰莱顿大学法学院教授,在国际税收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在这次课程中,Kees van Raad教授详细介绍了OECD国际税收协定范本的相关条款、有关税收协定的实施问题及相关对策。
暑期班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部分。上午的课程由Kees van Raad教授逐条讲授OECD国际税收协定范本,并结合多年的实务经验指出每条条款的实施情况和进一步修改意见。下午的形式是workshop,莱顿大学陈少媚博士首先会帮我们总结上午所讲述的内容,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带领大家一起消化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解答我们的学习困惑。在workshop中,我们复习并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也明白了在实务中如何运用税收协定。
此次国际税法课程对我们的学习研究非常有帮助。自己不仅是在文字层面认识了OECD双边税收协定范本,而且我们还深入了解了每条条款制定的初衷以及它的实施情况和进一步改革。也深刻体会到相比于欧美国家,我国在国际税收领域的发展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需要培养国际视野,取长补短,为中国国际税收的发展贡献力量。
李金艳教授国际税收系列课程
我是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8级硕士研究生李泽琳,研究方向为财政管理与国际税收。在2018年11月7日—15日这段时间里,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奥斯古德法学院李金艳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国际税收相关的课程。让自己在初入研究生学习生活,对今后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的知识比较欠缺之时,有机会通过李金艳教授的课程建立起自己初步的知识框架,也对当前国际税收前沿问题有所了解,受益良多。
第一天课程的内容为“一般反避税原则:基于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经验分析。” 教授以Duke of Westminster案例为例,给我们详细讲解了在以后研究中应该如何解读西方国家的税法,以及与我国实务操作中的区别。第二讲的内容则以广州德发案为例,让我们明白了我国法院在税收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起到的作用。第三讲则是围绕自动化等新兴技术给我们的生活、税收领域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了怎么样的问题,在与教授讨论可能的应对方法的过程中,引发了是否应该对自动化生产过程征税深度的思考。在第四讲中,通过教授的讲解,同学们对我国税收制度40年来的发展历程都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并就其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教授进行了讨论。在最后两次聚焦于OECD的BEPS的计划的讲座中,不仅了解到各国当下如何应对数字经济给税收领域带来的问题,还掌握了预提税在该领域的创新应用,可以说自己在本系列课程中学到了非常多在未来学习研究中必备的知识。
国际税收协定菁英课程班
我是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17级国际税收方向的寇馨元,在去年六月份参加了国际税收协定菁英课程,收获满满,现将所学所感跟学弟学妹们分享。
为了让进一步打造跨学科、跨机构、跨业界、跨国界的国际税收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开拓我们的国际化视野,去年6月,中心邀请了来自维也纳经济大学国际税法研究中心的Karol Adam Dziwinski,Selina Siller,以及Andreas Langer来到学校为我们讲授国际税收课程,开展“国际税收协定菁英课程班”教学。
我们所参加的这次授课内容主要围绕OECD双边税收协定范本的条款内容及应用展开。内容充实全面,案例丰富有趣。外教在授课过程中首先对税收协定的意义和应用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随后在此基础上对OECD范本中关于征税对象、税种范围、关联企业相关条款的内容和应用案例进行了阐释,并且对各国采取的避免双重征税的具体方式进行比较,加深了我们对相关条款的理解。在案例分析课上,我们在外教的引导下各抒己见,在自由讨论环节将自己已经学过的内容应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进一步提升对税收协定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到课程结束时,我们已经能基本掌握税收协定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具体应用方法,并顺利通过了课程考核。课程结束后,我们还与外教一起游览了鸟巢和长城,收获了十分经历的。
撰稿:杨宁欣、李静、杨梦丽、李泽琳、寇馨元
编辑:李泽琳
责编:姚广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7-2020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联系电话:010-6177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