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心师生论文入选首届“社会科学视野下的财政学研究”研讨会
2025年10月29日     浏览量:    


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首届“社会科学视野下的财政学研究”研讨会与厦门大学财政系学术沙龙在厦门大学召开。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东旻,博士生王子豪和王思远共同撰写的论文《何谓公共性?一个财政社会学的解释——以我国殡葬服务的财政保障为例》入选此次会议。姚东旻教授受邀主持厦门大学财政系学术沙龙“人生与学术取向:赵鼎新对话唐世平”。

研讨会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邹至庄经济研究院、《财政研究》《财政科学》杂志社、中国财政学会区域财政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承办,厦门大学财政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版)》编辑部、《中国经济问题》编辑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税研究中心协办,并得到《财政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版)》《中国经济问题》《财政科学》、China Economic Review的学术支持。会议旨在鼓励学者突破传统学科边界,融合多学科视角,深入探究如何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作用。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近40所高校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法学、历史学等领域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

本次会议设置财政社会学、历史视角下的财政学研究等十个分论坛,在“财政社会学”分论坛中,王子豪对论文进行了宣讲。该研究将财政社会学视角引入公共性理论分析,通过对应然社会共同需要到实然社会共同需要转换的刻画,系统阐释了公共性在国家治理中的建构机制以及财政如何更好得保障公共性,同时,以我国殡葬服务的财政保障实践作为典型进行论证。研究论述了殡葬服务的公共性并非先验存在,而是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中经由政治程序与财政保障逐步塑造而成。该过程的作用机制主要源于社会共同需要的识别、公共舆论压力以及政治程序的回应,且公共性强度在服务类型、区域政策支持力度等情境下呈现显著差异。该研究试图对公共性作为财政先验属性的传统认知进行商榷,为理解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建构性角色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与理论路径。

10月26日上午,中心教授姚东旻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人生与学术取向”财政系学术沙龙中担任主持,并见证了著名社会学家、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鼎新与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特聘教授唐世平之间一场跨越学科边界的思想交流。

在沙龙对谈中,这两位曾深耕自然科学、后又转向社会科学的学者,围绕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科本质与个人学术历程展开了兼具理性深度与人文温度的交流。姚东旻教授就“经济学应如何继续发展”提问。赵鼎新直言,经济学存在“个体化倾向过度”的问题,忽视了经济行为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这一本质。他还批评部分政策研究沦为“自我论证正确性”的工具,缺乏真正的公共性与批判精神。唐世平对当前国内主流经济学研究也持有同样观点。他建议,经济学的学生应该进行跨学科多元化方法的学习,而不是只用单一方法去进行研究。他指出,社会科学方法论对自然科学的实验的逻辑的理解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

本次参会展现了中心跨学科进行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和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特点,在研究过程中,突破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财政学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学研究范式,为新时代财政学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注入新力量。


撰稿:王子豪、王思远

审核:姚东旻

责编: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