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东旻,中心博士生王艺霏、王子豪共同撰写的论文《地区实际税率变动与民营企业存续:不对称性特征与毗邻效应》在我校A类学术期刊《财经研究》2025年第6期作为封面文章刊发。
【内容摘要】
本文借助人为构造的实际税率相对变动冲击,利用全国税调与工商企业注册数据,试图探讨税率变化与民营企业存续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在地区实际税率相对降低时,减税降费政策陷入了“优惠陷阱”,即民营企业存续数量不发生显著变化。(2)在地区实际税率相对增高时,减税降费政策使得民营企业趋向毗邻地区转移,表现为当地民营企业存续数量下降,而毗邻地区民营企业注册数量显著增加,即具有显著的毗邻效应;但该效应随时间和距离增加而减弱,即在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企业对于实际税率的降低不再敏感,税收工具对民营企业活力的刺激效果有限。(3)上述现象会受到城市行政级别、营商环境、地理位置与产业结构的异质性影响。上述发现既为我们理解税收工具的效应边界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清理区域性税收优惠提供了理论注脚。
【研究背景】
税收政策始终是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关键举措。合理有效地运用税收工具,既能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又能维护市场公平,从而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由此而产生的重要问题是:实际税率变动对民营企业的进入退出甚至流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理论分析】
本文应用在信号理论进行理论分析。政府税收政策本质上是通过制度设计向企业传递政策承诺的信号系统,而企业存续数量企业则基于信号的可辨识性和可信度调整决策。在我国实际税率持续降低的背景下,税率相对降低对吸引企业进入的信号作用有限,此时税收信号失效。税率相对升高会产生驱使企业离开的信号作用,此时税收信号有效。民营企业在接收实际税率变动的信号并进行解读后,可能结合主观意愿和客观环境进行最终的行为决策,即主观上是否愿意退出与客观上是否适合退出,这两方面都会受到城市层面的异质性影响。一方面,城市异质性可能带来信号的异质性,影响企业退出的主观意愿。另一方面,城市本身的特性会影响企业接收信号后如何做出决策。
【研究设计】
本文在“构造冲击”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尝试,基于2008—2016年全国企业税收调查数据,以我国地级市每年实际税率的中位数为基准,将所有城市划分为“构造高地”与“构造洼地”,并进一步构造“高地变洼地”和“洼地变高地”两类冲击,并使用双重差分法分别对两类“构造冲击”对民营企业数量的影响进行因果性验证。本文以全国税率中位数为基准,地方政府无法决定本辖区属于构造高地或构造洼地,充分体现出本文构造冲击的外生性。
【研究发现】
本文主要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地区实际税率相对升高与降低对于民营企业的影响并不对称,且存在“优惠陷阱”。即当实际税率相对升高时,民营企业数量会显著减少;但当实际税率降低到一定水平时,无论实际税率如何下降,也无法达到预期的吸引民营企业进入的作用。
(2)基于企业流动性视角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际税率相对升高会使得民营企业流向毗邻城市,且这种流动会随地理距离扩大和时间推移呈递减趋势,在行政级别低、位于省级边界、三产占比更高、营商环境较差的城市中,企业流失的现象会更为严重。“优惠陷阱”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税收调节机制失灵,揭示了地方政府运用税收优惠工具的效力边界与作用阈值。
【研究贡献】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低税率环境下税收政策的效应边界。本文揭示出减税降费政策实质上是减少挤出效应,减少税收对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作用以及对民营经济的负面影响,但无法“无中生有”,达到增加纳税主体的预期目标。
第二,为认识民营企业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则立足于企业进入退出视角,进一步厘清民营企业面对实际税率变动时的行为差异与动态特征,补充完善了民营企业活力相关研究。
第三,利用构造冲击的方式设立实际税率变动的准自然实验。现有文献对于双重差分法的应用绝大部分来源于某一真实政策冲击,结论适用性有限。本文采用构造冲击的方式考察实际税率双向变化对于民营企业存续的具体因果性影响,这一方式可以充分体现出实际税率变动的“相对性”和“外生性”,是微观计量方法上的拓展。
撰稿:王子豪
审核:姚东旻
责编:姚广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7-2020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联系电话:010-6177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