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东旻,中心博士生徐傲晗、张世宇、于曙光共同撰写的论文《Centuries of memory: Historical disasters and modern household savings》,在我校A类学术期刊《China Economic Review》刊发。《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国经济评论》)由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于1989年创办,致力于发表关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政策绩效及其与全球经济关系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该期刊被SSCI、UGC CARE和Scopus共同索引,JCR分区为ECONOMICS Q1,中科院分区为经济学TOP。作为经济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该期刊近五年期刊影响因子高达6.7,在国内外享有广泛认可和高影响力。
【研究梗概与灾难数据库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发的国家之一,灾害频发不仅对社会制度形成持续冲击,也深刻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模式。本文以中国明清时期灾害(1368–1912)为历史冲击背景,结合现代家庭调查数据,系统考察历史灾害是否对当代居民储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围绕理论建模、实证识别与机制验证三方面展开分析。为理解我国部分地区持续较高的储蓄率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也丰富了经济行为的历史文化根基。
为支撑上述研究,本文构建了一个跨越数百年的灾害—经济行为数据库。明代灾害数据来源于《明代的灾荒:基于方志文献的灾荒等级数据库(1368–1643)》,该数据库基于《中国地方志集成》《中国方志丛书》《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等方志丛书,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等网络文献资源,以及《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增订本)》等资料汇编。清代灾害数据则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灾荒纪年暨信息集成数据库》,其编纂基础涵盖三大类历史文献:官方档案如《清实录》系列及《清史稿》,近代编年史著作《近代中国灾荒纪年》,以及覆盖全国的区域性方志资料。数据库涵盖水文灾害、地质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生态环境灾害等多种灾害类型。
【模型构建:灾害记忆的跨代文化传导机制】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刻画灾害记忆如何通过文化渠道在代际之间延续,并进而影响当代居民的经济行为。模型设定中,灾害发生时留下的“灾害记忆”会在后续代际中以一定概率被保留,并通过诸如孔庙、书院、宗谱等文化载体向下传递,通过代际传承影响后人。
在代际传承机制中,设定随着时间推移,单个文化渠道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逐步衰减或消失,导致有效的文化传播渠道数量减少。因此,区域整体的“灾害记忆强度”由初始渠道数量、存续概率、单渠道效率以及时间衰减率共同决定。进一步地,模型引入灾害记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路径。假设居民的储蓄行为受到所在区域灾害记忆强度的影响:当历史灾害的记忆更为鲜明,文化传承机制更为有效时,居民更可能表现出更高的储蓄倾向。
图 不同文化传承渠道数量与时间条件下的储蓄率变化
模拟结果如图1所示,在文化传承渠道数量(横轴)增加时,储蓄率显著上升;而随着时间(纵轴)的推移,灾害记忆逐渐淡化,储蓄率缓慢下降。模型显示:文化传承渠道越多,灾害记忆的留存越充分,对储蓄行为的影响也越强烈。
【机制验证:风险偏好与文化多样性】
为了进一步揭示历史灾害影响当代储蓄行为的传导路径,研究从“风险偏好”与“文化多样性”两个角度切入开展机制验证。
在风险偏好方面,文章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进行了测量。在宏观层面,使用人均彩票销售网点数量作为地区风险偏好的代理变量。由于购买彩票是一种典型的风险偏好行为,地区彩票店的密度越低,反映出整体越强的风险规避倾向。研究基于高德地图抓取全国彩票销售网点POI数据,构建出精确的地区风险偏好指标。在微观层面,以“家庭金融资产中风险资产的占比”作为家庭层面的风险偏好指标。结果显示,无论是使用宏观的彩票网点指标,还是微观的家庭风险资产配置,历史灾害均显著降低了当代个体的风险偏好,强化了储蓄动机。
文章也关注文化在灾害记忆传导中的作用,重点考察了文化传承渠道多样性是否增强了灾害记忆的保留与影响力。研究采集各区域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场所的分布,构建了两类广泛使用的文化多样性指标:熵指数(Shannon Entropy)与赫芬达尔多样性指数(Herfindahl-based Diversity Index)。结果表明,无论使历史灾害对储蓄行为的影响在文化多样性更高的地区更加显著。此外,文章还进一步考察了具体文化类型在传导机制中的作用。研究选取儒家文化与宗族文化作为代表,再次印证此结论。这说明,文化多样性作为一种结构性条件,为灾害记忆的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传导路径,使得其效应在代际之间得以延续和放大。
【研究结论:核心命题与边际贡献】
本研究结合明清灾害记录与现代家庭调查数据,发现历史灾害对当代居民储蓄行为具有显著且持久的影响。研究发现,古代灾害虽发生在数百年前,却通过文化路径形成了跨代记忆链,持续塑造着当代家庭的经济决策,显著提升了储蓄倾向。这一结果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均保持显著,表明当前的经济行为,部分是对遥远历史冲击的延续性回应。机制分析表明,灾害经历降低了地区和家庭层面的风险偏好,从而增强了储蓄倾向。此外,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结构进一步放大了这一效应。灾害影响在文化传承路径更丰富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揭示了文化结构在历史影响长期延续中的关键作用。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首次从历史灾害视角系统分析其对现代家庭预防性储蓄的影响,为解释“中国高储蓄率之谜”提供了文化—历史维度的新线索;第二,构建了目前最为详尽的明清灾害数据库,为量化历史冲击提供了坚实基础;第三,以“彩票网点+家庭资产”双重指标识别并验证风险偏好机制的传导路径;第四,揭示文化传承在历史影响延续中的作用,拓展了文化与经济行为交叉研究的边界。
撰稿:徐傲晗、张世宇
审核:姚东旻
责编:姚广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7-2020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联系电话:010-6177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