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博士生黄致淳(第三作),与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李佶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袁诚共同撰写的论文《Invest to win: A study of “Local bias jumping” in China》在我校AA类学术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简称:JEBO)第236卷刊发。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译:经济行为与组织期刊)是组织经济学领域的国际顶尖刊物之一,致力于有关经济决策、组织和行为以及其他方面的经济变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期刊目的是促进对人类认知、计算和信息特征如何影响了经济组织和市场经济运作,以及经济的结构特征如何导致了各种类型的经济行为、发展模式和制度演变的理解。
【内容摘要】
本文记录了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强烈偏好与中国国内资本流入之间存在的看似矛盾的正相关关系。面对地方政府在采购市场上偏向当地供应商所造成的障碍,外地公司将通过战略性投资进入本地资本市场。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本地偏好跳跃”(LBJ)。使用政府采购公告中标者和落标者的数据集,本文发现本地公司赢得合同的概率是非本地公司的1.44倍。此外,投资在当地建设了子公司的企业在采购竞争中更具优势。在投标前1至3年有投资的非本地公司赢得合同的可能性是没有此类投资的公司1.5倍。经验证据显示,LBJ反而驱动了投资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促进了区域间资本流动。本文的研究结果强调了本地偏好对中国投资格局的双重效应,揭示了其对经济发展的复杂影响。
【研究背景】
本地偏好,即对本地企业或其产品、服务的强烈偏好,广泛见于我国的消费、投资和其他各种利益相关领域中。这种偏好也表现在地方政府的采购和许可等行为中。并且,公共采购市场比私人市场具有更大的地方偏见往往。本地偏好可以被视为一种隐性的地方保护主义,它为非本地实体制造了无形的障碍,同时有利于本地区的企业。因此,来自地方政府的本地偏好不可避免地影响公司在其管辖范围内的投资、生产、营销和其他运营方面的决策。
本研究调查了地方政府在采购方面的本地偏好如何影响投标公司的投资决策,为帮助理解地方偏见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复杂后果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将国际贸易领域的“关税跳跃”理念扩展至国内市场,展示了本地偏好如何反过来刺激了公司的跨区域投资。当产品市场的地方偏见导致的区域贸易壁垒过高时,公司可能会寻求用资本流动取代产品流动作为回应。通过投资于具有本地偏好的地区,外部公司可以将其地位转变为本地公司,从而享受本地偏好带来的好处。
【政策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本地偏好仍然存在,且相当严重。本文提供了研究中国本地偏好后果的新视角。利用三个独特的数据集,本文分析了静态和动态情景中的本地偏好,揭示了其与中国国内资本流动之间的矛盾正相关关系,即“本地偏好跳跃”。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两个重要的政策意义。
第一,资本市场的流动可以作为产品市场扭曲的替代品。一味关注商品的自由流动可能导致效率损失。如果允许商品市场存在贸易壁垒,但同时减少资本市场的壁垒,也可以实现更具效率的结果。
第二,在一个国家内部,完全竞争并不总是最有效的模式。对于关注区域公平的中央规划者来说,允许区域间壁垒反而可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资本流入与经济增长。
撰稿:黄致淳
审核:姚东旻
责编:姚广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7-2020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联系电话:010-6177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