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国财经报》税刊整版专栏刊登中心师生文章——《税费支持为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2025年03月25日     浏览量:    


2025年3月25日,《中国财经报》税刊栏目整版刊登由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副主任姚东旻教授与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师李泰奇(中心2023届毕业生)共同撰写的文章《税费支持为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全文如下: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小微企业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以来,税费支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助企纾困、激励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税费手段降低经营成本、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多维度构建小微企业良性成长环境,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形成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逐步构建起多维度税费支持体系,以降低经营成本为基础、激发创新活力为核心、破解融资难题为突破口,为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构建主税种优惠+普适性减免的多维减负体系,系统性降低小微企业综合税费负担。一是调整增值税免征额与征收率,持续加大优惠力度。针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自2017年推行月销售额2万至3万元免征政策以来,2019年、2021年进一步将起征点分别提升至10万元与15万元,2023年明确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同步实施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并将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7年底。二是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并逐步扩大优惠政策享受主体认定范围。一方面,在2017年应纳税所得额减按50%计入的基础上,2023年进一步将减计比例降低至25%,并将政策有效期延至2027年。另一方面,将小微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标准由30万元提升至300万元,同步放宽从业人数、资产总额等限制,不断拓宽适用小微企业优惠政策的企业范围。三是六税两费减半征收,普适性减免形成配套支持。2019年起针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六税两费”的减半征收,与主要税种优惠政策形成协同效应。

建立研发投入培育支持成果转化全链条双创支持体系,全面激发小微企业创新活力。一是强化研发投入激励。2018年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高至75%,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进一步提高至100%,形成无形资产的还可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帮助企业对冲研发风险。二是优化初创企业培育环境。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免征房产税与城镇土地使用税,孵化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同时对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满2年的创投企业,允许按投资额的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三是支持技术成果转化。一方面对于技术转让所得500万元以内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500万元部分减半征收。另一方面,允许企业以技术成果投资入股时暂不纳税,待股权转让时按差额缴税。

构建多层次普惠金融支持体系,为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给予支持,着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一是信贷税收优惠释放正向激励。自2017年起,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借款合同同步免征印花税,该政策期限持续延长至2027年。二是配套措施分散金融风险。自2019年起,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准予其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按比例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此外,针对不良贷款处置难题,明确中小企业贷款逾期1年以上且追索无果的,可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三是担保税收优惠优化融资生态。自2016年起,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准予准备金税前扣除,另一方面对纳税人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及再担保的收入免征增值税。

——促进小微企业成长效果显著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持续实施税费支持政策,通过减税降费、创新激励、融资支持等一系列举措,切实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提升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深化,小微企业税负明显减轻。一方面,减税降费规模大幅增长。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通过税费支持组合措施,帮助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2023年,小微企业累计减税降费规模超5万亿元,年均增长超22%。2024年前三季度为小微企业减免税费9461亿元,同比增长6.7%。另一方面,各行业税收负担普遍下降。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小微企业综合税负率(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缴纳税收占比)降至1.65%,同比下降9.6%。其中,批发零售业税负率为1.09%,较2019年下降26.6%,建筑业、制造业税负率分别为1.67%与2.56%,与2019年相比下降19.8%和16.3%,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税负率较2019年下降约四成,软件信息、文体娱乐等服务业税负率较2019年下降超三成。

税收优惠政策全链条支持,小微企业创新活跃度升高。一方面,自主研发占比提升。《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小型和微型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获得专利的比例为81.0%和70.4%,到2024年分别提升至91.9%和87.2%,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表明小微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技术成果转化加速。2024年,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19年的38.6%上升至53.3%,其中,中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达55.1%,同比提升3.6个百分点。小型和微型企业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为57.8%和36.7%,实现连续两年增长,创“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的新高。

——政策效能提升的三个路径

税费支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工具,具有定向调控、撬动资金、缓释风险的优势。未来,推进小微经济高质量发展,需从系统性、精准性和有效性三方面发力提升税费支持政策效能。

构建系统化的税费支持政策体系,是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一是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部分地区在招商引资中滥用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导致区域间税源争夺和恶性竞争加剧。应将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权限上收至中央,实行全国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违规政策动态清理机制,统筹兼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二是强化政策工具协同配合。税费支持政策实施效果与其他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税费支持无法脱离其他政策工具单独发挥作用,应注重税费支持与财政补贴、货币、产业、就业等政策的协同配合,确保不同政策工具之间导向一致,避免政策之间相互抵消或冲突,形成政策合力。三是谨防税费负担的结构性转移。应警惕不同税种之间此消彼长及税费替代问题,真正将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目标落到实处。

实施精准化的税费支持政策,是适配小微企业多样性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一是统一小微企业认定标准。我国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小微企业的认定条件与工信部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不一致,导致政策执行中存在标准混乱、覆盖不全等问题。应整合现有多种标准,建立统一的小微企业认定框架,明确划分依据和适用范围,确保政策享受主体能够精准识别,从而推动优惠政策有效落实。二是推行分类分阶段的税收支持政策。基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差异化的政策工具。一方面,结合各行业特点,制定符合其经营特征的税费支持措施。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均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应逐步实施阶梯式小微企业税费支持政策。三是推进税务申报流程简化和数字化。当前,多数小微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且对税费支持政策的申请条件与路径了解不清,导致政策利用不足。应进一步简化申报表格和材料,健全无纸化申报、线上报送等流程,确保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能够精准享受税费支持政策。

健全科学的政策管理机制,是确保税费支持政策真正惠及小微企业的关键。一是完善政策评估的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重点关注收入结构、征收效率和优惠政策实施效果”。应制定针对小微企业税费支持政策的绩效评价指南,明确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实施路径,提升绩效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税费支持政策的实施涉及税务、财政、金融、海关等多个部门,需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应搭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时监测政策执行情况,避免政策重叠或出现盲区,确保小微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三是强化政策事前评估与动态调整。利用大数据分析、政策仿真模拟等量化工具分析政策对小微企业生存率、研发投入、就业吸纳等核心指标的影响。应将事前评估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确保政策力度与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阶段精准匹配,最大限度发挥税费支持政策的激励作用。

撰稿:李泰奇

审核:姚东旻

责编: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