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两会正在召开,2025年政府预算草案和预算报告正式公布,3月7日,《中国财经报》刊登姚东旻教授署名文章《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全文如下:
2025年预算报告聚焦民生保障、消费提振与创新驱动,展现了财政政策的战略前瞻性与务实担当,将为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护航经济稳健前行。预算报告深刻体现了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更加积极”,这是应对总需求不足的准确回应,是促进供需平衡、提振市场信心的有力手段,将促进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实现宏观经济治理的整体效能再提升。
一是提高赤字率与举债规模,拓展财政政策空间。今年赤字率首次设为4%,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这不仅是政策工具的调整与政策力度的加强,更是体现了我国政府对赤字空间的科学认识。财政政策持续用力,主要强调做好年度间的政策衔接,说明政策理念更加注重做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作用。同时,报告指出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4.4万亿元,这不仅有利于减轻短期内的财政偿债压力,切实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还有利于腾出更多财力空间用于“两重”项目建设和“两新”政策实施,有效聚焦发展所需、民生所盼。
二是突出政策协同,提高宏观调控整体效能。预算报告强调,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打好政策‘组合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治理体系的两大支柱,二者协同是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水平的重要环节。在当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积极利用债务空间,有利于撬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预期,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的流动性导入实体经济,以公共投资的形式创造新的总需求。另外,预算报告提出要“新增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这一举措将切实增强银行稳健经营能力与信贷投放能力,更可持续地支持有效需求扩大和经济结构调整,深刻体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发力。
三是强化资金管理,提升财政支出效率。预算报告强调,财政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这为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系统性指导。其中,“精打细算、保障重点”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确保财政资源有效保障好国家战略实施,集中力量办大事;“管理挖潜、花钱问效”强调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挖掘和释放潜在的财力和效益,寻找节约成本、提升效率、增加效益的空间,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产生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与就业量。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有力回应发展需求。预算报告在支出结构上的优化调整,凸显了惠民生、增后劲的政策导向,展现了财政政策的战略前瞻性与务实担当。
一是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预算报告要求,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尤其强调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通过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700元、以及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卫生健康服务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彰显了政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坚定决心,进一步增强社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是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预算报告提出,中央财政制造业领域专项资金安排118.78亿元,以推动制造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20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不仅是“鼓励先进、 淘汰落后”,更是对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支持。
财政政策精准发力,将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有效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技术竞争力。
撰稿:熊国豪
审核:姚东旻
责编:姚广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7-2020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联系电话:010-6177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