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王麒植(通讯作者)、阮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红梅,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生陈思明(新市场财政学实验班毕业生)与合作者共同撰写的论文《上游垄断与市场化改革的“供给悖论”——基于全面取消药品价格管制的研究》在《管理世界》2024年第10期刊发。
【研究背景】
制度松绑与管制放松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四十余年来,市场化改革孕育了众多引人瞩目的成就,但在部分行业,改革仍不断遭遇“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如何从过往改革汲取经验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强调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药价改革是医药领域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自2007年以来,药品短缺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地区都不得不通过低价药目录、直接挂网采购等临时性措施,以更高的采购价格激励相关企业加大供应。为系统性解决相关问题,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于2015年5月实施药价改革。改革取消了除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外,2700余种各类剂型药品的价格管制,结束了实施近20年的药价管制制度。
根据传统理论的推演,取消价格管制将促进更加合理的价格机制的形成,从而激发上下游企业的供给意愿。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一些药品反而在改革后面临更加严重的短缺,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该文对这一“供给悖论”进行了研究,以全面取消药品价格管制改革为切入点挖掘改革经验,探索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可能遭遇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更好实现“放得活”又“管得住”的改革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
传统观点认为取消价格管制能够激发上下游企业的供给意愿,而该文通过一个理论模型发现,下游供给在市场化改革后的变化与产业链结构密切相关。在“上游垄断、下游竞争”的产业链结构下,取消价格管制反而会为上游垄断企业创造减产、涨价的机会,并进一步向下游传导,抑制药品供给。文章利用2007-2018年中国原料药企面板数据进行的一系列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推演的结论。研究表明,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深化涉及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在后续改革中,应重点关注产业链垄断环节对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的潜在影响。在推动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放得活”的同时,应强化对上游垄断环节“管得住”:抑制上游垄断企业利用市场支配地位牟利的冲动。总之,只有通过竞争政策与市场化改革措施在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研究贡献】
文章从产业链结构的视角回答了市场化改革中的“供给悖论”难题:通过构建“上游垄断、下游竞争”的垂直结构理论模型,揭示出市场化改革的成效与产业链结构密切相关,即上游垄断的产业链结构是导致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供给悖论”的根本原因。现有文献研究了上游垄断如何引致中间品价格过高、下游进入不足等扭曲,该文是相关研究在市场化改革领域的延伸。
文章亦丰富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医药领域下游的药品和医院。该文是这些文献的拓展与补充,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纵向”深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撰稿:王麒植
审核:姚东旻
责编:姚广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7-2020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联系电话:010-6177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