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央财经大学庆祝建校75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50期: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改革逻辑
2024年09月23日    编辑:    浏览量:    


2024年9月23日上午,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沙河校区学院楼10号楼429教室举办了第50期中央财经大学庆祝建校75周年系列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成思教授,主题为“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改革逻辑”,讲座由中心教师阮睿主持。中心和校内其他学院4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张成思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市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建设点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兼任全国金融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提出了宏微观融合的货币金融学分析框架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理论等。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霍英东基金会教育教学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奖、孙冶方金融创新奖、第六届和第七届“薛暮桥价格研究奖”、中国金融理论优秀论文奖、金融图书“金羊奖”等重要科研和教学奖项。在Management Science、JMCB、JAE和《经济研究》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多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出版中英文专著10部,编著《货币金融学》《现代金融学》《金融计量学》等多部教材,教材入选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等。

本次讲座张成思教授以准备金规模变化的视角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改革逻辑进行分析。首先,张成思教授介绍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由于存款准备金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再加上政策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上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逐渐放弃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当前中国也可能面临着存款准备金工具逐渐失效的问题。然后,张成思教授使用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准备金规模和市场利率等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度量准备金充足程度的指标,分析了传统货币政策“三大法宝”的局限性,并详细阐述了利率走廊与利率地板体系的运行机制。张成思教授指出,市场化利率调控模式的选择与银行体系内准备金的相对充足状况密切联系,不同层级的准备金规模对应着不同的利率调控模式,央行对应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也有所不同。最后,张成思教授进一步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准备金充足程度已达中等规模,中国需要考虑由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为主的利率走廊体系转向以超额准备金率为主的走廊-地板相结合的模式,并逐渐实现利率地板调控体系。

在自由交流及讨论环节,中心多位老师和研究生就讲座内容与张成思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讲座主题鲜明、分析透彻,使同学们对于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改革逻辑有了更为深入而全面的理解,进一步拓宽了中心师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思路,受益匪浅。


撰稿:兰琼

审核:姚东旻

责编: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