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下午,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第19期中央财经大学庆祝建校75周年系列学术讲座在沙河校区学院楼10号楼429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主任吕冰洋教授以“中国财政的文化基础”为题展开了精彩报告。中心50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讲座由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姚东旻教授主持。
吕冰洋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Kyklos等期刊发表大量研究论文。论著分别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奖等。代表性著作有《央地关系:寓活力于秩序》、《走向现代财政:“国家治理财政”视角》。
吕冰洋教授本次讲座从文化精神、财政本质、财政职能、财政特征四个角度,探讨中国财政的文化基础与民族特色。他认为,财政体现着政府施政理念,这种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财政深受文化中所蕴含的生命哲学和政治哲学影响。
在讲座中,吕冰洋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是指引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财政理论研究和财政制度建设自不例外。吕冰洋教授认为,中国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国家许多制度也有着很强的历史相续:制度从历史中走出来,有它的历史沿革,也有它的时代创新。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它自然会受到国家治理的观念和方向的影响。文化观念与财政活动具有紧密联系,要理解好中国财政的本质,就需要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一定的了解。关于儒家精神主旨,庄子的解释最为精要:“内圣外王”。内圣是道德和生命觉醒之道,故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提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而如国家、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事则为“生命之客观表现方面的事”,是外王之道。东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化建立的根基不同。如新儒家代表人物马一浮所言,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心性上,而西方文化是建立在习气上,“东方文化是率性,西方文化是循习”。中华文化本质是生命的学问,它收纳心性于人性之中,这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有高度的契合性。
随后,吕冰洋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财政本质、财政职能和财政特征,吕冰洋教授认为大同观、平等观和人本观是中国三个根本的文化观念,在这三个文化观下的国家观包括中国国家职能的核心是建构秩序以及形成伦理本位、家国一体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形态两个方面。同时,社会保护、社会平等和社会开放等经济问题也包含在中国文化精神中,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安、富、均”的政府职能可以对应到现代的财政当中,即“推动生产率发展、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公平分配”。在财政本质方面,吕教授认为,中国历来将财政看作是“邦国大本”,而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内的问题。在财政支出方面,吕教授认为中国的财政实践强调以人为本、安民为先,比较重视财政在建设良好公共秩序(包括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作用。在财政收入方面,吕教授认为,中国财政实践中,税利并存是常态,税收与政府专营收入共同保证了财政汲取能力。在财政体制方面,吕教授认为中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理想状态是“集分相制”。
最后,吕冰洋教授介绍了中国国家治理中四个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文明、地理、社会、政治),这四个不变的条件决定了中国的财政实践必定有中国特色,且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吕教授还提出了“体用双彰”作为中国化财政研究的理想境界。
在自由交流及讨论环节,中心多位老师和研究生就讲座内容与吕冰洋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吕冰洋教授的精彩讲座,使同学们对于文化视角下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有了更为科学和全面的理解,其中国特色财政理论有利于培养具有中国气派、家国情怀的财政学者。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7-2020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联系电话:010-6177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