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心师生论文在Cell Press旗下综合性期刊Heliyon刊发
2023年12月21日    编辑:    浏览量:    


近日,由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讲师王斐然作为第一作者,与北京大学博士生韦天宇(中心23届硕士毕业生)、中心硕士生庄露、保险学院硕士生兰书钦(中心22届实验班本科毕业生)共同撰写的论文“How does early-life famine experience influence household energy transition?”在Cell Press旗下综合性期刊Heliyon刊发。Heliyon是一本综合性全学科SCI期刊,位于JCR二区。该文系与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程树磊教授合作完成。

家庭能源转型是指家庭从传统能源(薪柴、秸秆、禽畜粪便等)向现代能源(液化石油气和电力等)的过渡,是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承诺其碳排放量力争在2030年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然而,中国的长期能源政策主要集中在生产部门,缺乏对家庭部门的关注。家庭能源转型通常需要政府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但如果忽视了个体和家庭的特征,能源转型政策将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因此,明晰家庭能源转型微观层面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未来能源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该研究基于嵌入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 2015)的中国家庭能源消费调查数据(CRECS),实证检验了早年经历大饥荒(1959-1961年)对成年后家庭能源转型的影响。文章将不同省份经历的不同程度的饥荒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并利用它与出生队列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估计分析。研究发现,早年经历过大饥荒的家庭更倾向于从传统能源转向现代能源,且这种长期影响主要发生在童年时期(4-11岁)和青少年时期(12-17岁)经历过大饥荒的个体。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早年饥荒经历对身体健康和互联网使用的影响是导致家庭能源转型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早年饥荒经历带来了健康水平的下降,导致成年后的个体需要在保障健康的设备上消耗更多现代能源(例如电力),以避免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早年经历大饥荒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增加互联网的使用来获得情感支持,而互联网使用的增加使其更容易接触到能源转型的相关信息。进一步研究发现,早年饥荒经历带来的能源转型广泛发生在烹饪、采暖、家电使用等多方面。此外,受早年饥荒经历影响的家庭能源转型更多发生在女性户主、农村、受教育程度较高和低收入家庭中。

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从早年经历视角出发进一步丰富了家庭能源转型的研究。对家庭能源转型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当前阶段的家庭特征与个体特征,缺乏对个体早期经历的关注,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家庭能源转型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制定能源政策。与关注早年经历对成年后能源使用和能源贫困影响的这一支文献相比,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早年饥荒经历在家庭从传统能源向现代能源过渡中的作用,扩展了相关领域文献。第二,以身体健康和互联网使用为机制,分别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拓展了早年经历影响家庭能源转型的路径。医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表明,早期经历对成年后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着长期影响,从而影响个体决策行为。本研究在此理论基础上同时考虑了生理和心理因素在个体早年经历对家庭能源转型影响中的机制作用,全面地分析了早年饥荒经历和能源转型的内在联系。第三,中国的官方统计机构没有对家庭部门的用能情况进行单独统计,受限于数据可得性,当前关于中国家庭部门能源问题的研究常使用宏观年鉴数据或小范围问卷调查数据。本研究利用CGSS 2015的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并根据能源使用行为的详细信息核算出了家庭能源消费的具体数据,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家庭部门的能源使用,为当前中国家庭能源转型研究提供微观数据支撑。

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跨学科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从多学科角度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未来中心将继续加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发挥我校跨学科平台优势,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0584402309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