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0日,由中央财经大学中财-中证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财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我国第二季度财政投融资形势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7200多人通过腾讯会议、百度直播参加了研讨会。
中央财经大学副书记、副校长马海涛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锋教授分别致辞。会议由中财-中证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教授主持。
图片温来成教授主持研讨会
马海涛副书记、副校长对各位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同时,在致辞中表达了两个观点。第一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最主要的矛盾是内需不足问题。对于微观经济主体和居民个人来说,对经济形势预期转弱,缺乏信心,很多财政政策措施难发挥出真正的效果。在当前形势下,短期内无法解决银行融资成本较高的问题,但是财政政策是直接发力,具有很大的作用空间。要解决信心不足的问题、就业的问题、社保的问题,需要发挥财政政策压舱石的作用。第二点,财政政策的作用很大,但是必须要有货币政策的配合,目前在财政紧平衡的状况下是否应当发行特别国债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国债的确存在挤出效应,但当前企业和居民更多的是关心经济运行的状况,而不在于政府发了多少债,如果在经济运行平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适量发行债券。
马海涛副书记、副校长致辞
白彦锋院长分析了减税降费政策的运行状况,认为需要增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今年新增的留抵退税数额超过了2万亿元,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既要看到它有利的一方面,也要注意后续影响。近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较大幅度降低了宏观税负水平,同时也导致了财政紧平衡,地方财政困难的问题,对此个别地方的财政部门就采取了印花税的形式增加地方税收。白彦锋院长分析,增值税的留抵退税是阶段性的,增强企业流动性的税收优惠政策,随着经济状况好转,税收收入会逐渐补征。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是正常的,关键是保民生、保物价,鼓励一些经济大省,具备条件的省区率先发展。后疫情时代许多发达经济体已经陷入了经济滞胀状态,在此情况下彰显我国的制度优势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强调政策的稳定性,让微观经济主体有预期,才能有投资的信心。二是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可持续,需要坚持好激励相容的原则,充分调动好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各方的积极性,才能突破一些瓶颈的约束,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档升级。
白彦锋院长致辞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曹和平教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第二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第一点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一般均衡理论。国家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和就业市场应当同时达到均衡。判断市场的均衡状态有三大支柱,一是菲利普斯曲线。目前在存量指标上发现就业率并不是绊倒经济发展的一个变量。二是货币市场支柱。近年来美国发行速度翻了三倍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上个月美国通货膨胀9.1%,相对疯狂发行的货币来说只能说是温和的通货膨胀。三是柯布道格拉斯曲线。以近些年的平台经济为例,网络建成后,每新增一份销售,边际收益是增加的,但边际成本为零。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的三个支柱都在观察意义上出现了变化,对于实体变量需要重新思考。而对于CPI、利率、货币发行和汇率四个虚拟变量,可能也需要重新思考,以此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
第二点是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观察图。一是宏观杠杆率。二是对经济增速和结构的判断。管理宏观经济需要把安全变量放在第一位,效益和经济增速指标放在第二位。居民负债率在2021年后特别稳定,企业杠杆率在150%到164%之间,也是相当安全的。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下降,制造业的投资在上升,固定资产投资趋中。而金融杠杆率方面,2020年3月份信贷的比例逐渐提高,货币流通性好,但是经济增速不畅。
第三点是对于下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判断。下半年经济增速能够达到6.5%,那么今年的经济增速就可能达到4.5%。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上,稳预期特别重要,当前宏观调控难度增加,主要是因为企业家信心不足,投资家更趋向于投机,银行家更倾向于逆向选择和信用配给。
曹和平教授发言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王志刚研究员分析了第二季度我国财政经济形势,包括经济形势、财政总体运行的态势和财政政策及下半年经济的展望。第一,当前的经济形势既要有短期的判断,更要有中长期的视角,要看到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上半年我国经济在4月经历了较大的冲击,5月底开始呈现了恢复的态势。从需求侧看,内需不足,主要是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居民储蓄在第二季度以后保持持续增长,一方面是因为疫情防控下无法外出消费导致的被动储蓄,另一方面是因为居民避险情绪导致的预防性储蓄;投资结构中,地产投资持续回落,基建投资在政策带动下持续上行,制造业投资韧性较强;出口增长超过预期,农产品、出行用品、日用品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从供给侧来看,上半年工业指标总体回升的态势比较明显,服务业在疫情防控好转的情况下也在恢复,但复苏基础还不够牢固。
第二,从上半年的财政收入数据来看,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22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3%,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0.2%。6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企稳回升,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6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3%,增幅由负转正;税收的变化主要是受到增值税的影响,有疫情原因,也有减税降费政策因素,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我国合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万亿元,对于夯实实体经济、稳定市场主体和稳定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数据看,科技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农林水支出和卫生健康支出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增长。财政收支运行反映了整体的经济社会运行和宏观政策调控要求。
第三,对于下半年经济的展望。要按照中央要求,努力实现疫情要防控,发展要安全,经济要稳定的多重目标。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支出、专项债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财政货币政策要协同发力,同时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在稳定投资中的独特优势。下半年宏观政策重点是积极扩大需求,提振市场信心,改善各方预期,下半年复苏进程加快是大概率事件。从中长期的发展来看,无论是科研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改善,对未来经济发展应当充满信心。
王志刚研究员发言
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张琦研究员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第二季度我国城投债发行形势。第一,对近期城投债相关政策的梳理。4月中央将基建投资的表述从超前转向了全面加强。5月国务院提出要适当提高宏观杠杆率,加强逆周期调节,也出台了加强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融资的意见。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基建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引擎。6月初国务院又出台了约33条调控经济的财政政策和金融货币政策,如大力支持基建,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的信用额度等。在财税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税体制工作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城投债的影响主要是在地方债务管理方面,明确省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债务风险负总责,省以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按属地原则管理权限各负其责。
第二,第二季度我国城投债的发行情况。第一季度城投债的发行和净融资维持在平均水平,第二季度明显出现了下降,主要是因为城投债监管影响、国债和地方债发行加速,从历史数据看,第二季度多是城投债发行的低谷。综合上半年情况看,城投债保持净融资,但是受严监管的影响,可能还会维持一段下降趋势。而在区域融资上,江苏、浙江、山东的一些发债大省的净融资规模在大幅下降,像湖北、江西等一些中等发行规模区域的增速相对较高。北方的省份主要以很少的净融资或净偿还为主。
第三,对下半年城投债情况的展望。近期中央的一些会议指出要保持宏观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加大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又要合理适度,不预支未来。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的经济目标,强调力争实现最好的结果,这表明现在的经济目标可能就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的是经济质量,不强求实现5.5%的经济增速目标,预计未来基建仍然还是一个扩大内需的核心抓手。而城投债方面,弱资质平台的增量融资比较难放松,各地对平台整顿治理的不断加强,也会对城投融资产生一些影响。
张琦研究员发言
中财-中证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副所长李升副教授分析了第二季度我国政府债券发行形势。首先结合图表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在疫情发生之前的阶段,经济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但疫情改变了经济运行原有轨迹,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上半年GDP增速在4%以上的省份总共有12个,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多个省份都出现了增长幅度下降的趋势。
其次,对地方政府债券的现状的分析。2017年到2019年的地方政府债券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控制在四到五万亿的水平。2019年后专项债的规模在逐渐的攀升,远远超过了一般债发行的规模。2022年的全年新增发行债券4万多亿,一般债券6000多亿,专项债3万多亿。上半年一般债发行占比16%,专项债发行额占比84%,全国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规模,比去年同期增加约2.1万亿元,专项债发行的节奏明显加快。从发行的省份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以及浙江。专项债比一般债发行更多的省份是在北京、广东、重庆、山东等相对来说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一般债更多体现了地方政府基于一般公共预算的缺口进行举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会有较多的风险。专项债主要是地方政府基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下对资本性支出融资的需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具有较好的客观条件发行专项债。
最后,对于地方政府债券未来发行的展望。受到经济三重压力、疫情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和俄乌冲突的影响,经济运行的困难在加剧。目前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撑了流动性,提高微观主体抵御经济下行风险的能力,渡过难关。需要注意未来的地方政府债券还有多少空间,第三、四季度的发债额度很少,甚至会出现空转期,就要考虑未来增量财政政策的选择问题,目前来说更容易实现的方法是使用往年剩余地方债额度。经济处于下行,而债券发行提速,未来的偿还压力就会比较明显,因此需要注意防范债务风险。
李升副教授发言
中财-中证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杨华教授分析了第二季度我国政府投资形势。一方面回顾了第二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情况。受到疫情冲击等关键因素影响,4月份经济指标下滑,到5月份降幅收窄,6月份企稳回升,经济逐渐向好。从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我国经济走势具有较为强大的韧性,也反映了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的特点。另一方面分析了这段时期政府投资的特点,一是基建和新基建投资是经济增速的主要抓手,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有效的对冲了市场弱预期的压力和风险。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揽子政策,重点支持新基建、新能源和乡村建设,稳定推进扩大民间投资和PPP模式,腾退出来的回收资金用于重点领域的建设,形成新的有效的投资,实现良性的循环,可以看出地方政府专项债是当前稳投资的重要政策工具。国家发改委也反复强调,地方政府专项债要确保及时投入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实物的工作量。二是基建投资拉动继续扩大,且投资时间段更为集中。根据各地2022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本年度重点主要是新基建、新能源、乡村建设等方面。各地的基建投资重点投向表现有所不同,新型城市重在新型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称为新基建;老城市和老旧小区的改造属于老基建项目。除此之外一些城市还在文化体育设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加大了力度。杨华教授以深圳市为例,提出深圳的城市基础建设更多是在新基建领域,包括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和机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深圳市推进了防洪防涝工程,东部海堤重建工程等等。深圳市的政府投资达到了总投资的87.2%,可见政府投资在经济企稳回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杨华教授发言
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总经理李慧杰研究员最后进行了会议总结。从近期政治局会议来看,已经在弱化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下半年更加注重保就业,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对此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前期出台稳增长措施的落地和效果情况。人民银行上缴基准利率大概有9000多亿,很好地配合了财政政策的实施。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政策开发性银行落实好新增8000亿信贷规模,和3000亿元金融工具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政策从落地到产生效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未来加快落地以及提质增效都将对下半年实现经济目标产生较大的支撑作用。二是是否推出增量政策工具。随着上半年大规模的留抵退税和专项债基本发行完毕,下半年专项债的剩余额度只剩2000多亿,在疫情反复和地产下行的影响下,财政资金存在一定的缺口。如何筹措资金、平衡收支,保障基建投资力度也是值得关注的。最后李慧杰研究员对各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研讨会表示由衷的感谢,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李慧杰研究员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7-2020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联系电话:010-6177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