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心成立1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四讲——金融化、金融资本主义与金融社会学
2022年06月16日     浏览量:    


2022年6月14日,庆祝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立1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四讲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金融化、金融资本主义与金融社会学”,主讲人杨典为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任、英文刊《中国社会学学刊》(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执行副主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典老师主要围绕金融化概述、金融社会学缘起和发展的现实背景与理论基础以及金融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主题讲座。

 

 

杨老师讲座

首先,在金融化概述方面,杨典老师指出,金融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社会和文化议题。正因为金融学对国家、社会、企业各方面都产生影响,其重要性使得社会学开始关注金融化现象,即社会、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金融化趋势。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全球化进程及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金融资本快速增长,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活动的影响。这种金融化带来的影响站在大历史角度,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组织形态和运动模式。

随后,杨典老师从现实角度分析社会金融学产生的现实基础。第一,在宏观背景介绍方面,金融资本主义崛起于8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放松了对银行业以及经济部门的管制。金融经济学和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为金融市场大发展提供了理念革新和合法性基础;新金融工具如垃圾债券、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为大规模并购整合和大宗金融交易提供了金融手段;信息革命的出现,为金融市场的大发展和全球化提供基础;机构投资者的兴起,重塑了金融市场的结构。第二,杨典老师用案例说明国家、企业、家庭与个人等经济行动主体的全面金融化趋势。第三,杨典老师分析了金融资本主义的社会影响,金融资本主义从多个方面重塑社会,一是金融资本、股东价值最大化与“公司革命”;二是高管薪酬体系变化与收入不平等/贫富分化,引起中产阶级萎缩与阶层结构重整,从而引起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通过影响公司战略和雇佣政策,导致裁员、灵活就业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兴起;三是产业外包、价值链重构与贸易战和国际移民潮,推动了传统工业区衰落与劳资关系变迁。经济领域的变化也引起了政治领域的变化,如保守主义、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兴起,从而引发“资本主义的未来在哪里”、“金融资本主义演化到‘最高阶段’还是‘最后阶段’”的思考。

然后,杨典老师介绍了金融社会学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并从中国角度分析社会金融学的发展。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金融理论遭到现实挑战,行为金融学和制度金融学分别进行相应探索,但这些探索并不充分。社会金融学试图把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体系引入金融学研究,关注权力、认知、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等内容与金融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金融社会学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产生。2005年Cetina&Preda出版的《金融市场社会学》对社会学系统性的金融市场研究起到了奠基性作用,标志着金融社会学学科的兴起;随后2011年出版的《社会学年鉴》、2012年出版的《牛津金融社会学手册》、以及 2015年发表的《经济的金融化》等著作都将金融社会学发展推向新阶段。金融社会学在美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而在中国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社会金融化速度快、规模大,且呈现出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等多期叠加、相互影响的态势,为国内金融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本土化素材和广阔的研究空间。

最后,杨典老师提出了八大金融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议题,全球金融市场强势与民族国家自主性之间的张力;金融与地方政府治理;金融风险防控;全球化与社会不平等重塑社会分层的机制和后果;金融市场如何重塑公司治理和公司战略;金融市场与技术创新;金融新业态中行动者的虚拟化问题;金融的社会干预机制。这些议题为未来金融社会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讲解结束后,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东旻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并分享个人体会。姚老师指出,杨老师介绍的金融社会学以及前沿议题对在座老师和同学们启发很大。讲座中提到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债务都是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关注的研究问题,本次讲座也为我们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行动指南”。杨典老师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相关问题做出了耐心细致的回答。最后,姚东旻老师对杨典老师的本次讲座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