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一课经济思想史”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2018年12月12日     浏览量:    


12月7日下午,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沙河校区主教504成功举办了“一课经济思想史”学术讲座。主讲人李黎力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本次讲座李教授主要从经济思想史学科导论、经济思想史课程概述和一课经济思想史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中心学生参加本次讲座并参与了深入的探讨。

在经济思想史学科导论部分,李教授首先介绍了经济思想史的概念。经济思想史(在我国又被成为“经济学说史”。它是以经济思想或经济学说本身为研究对象,专门针对性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经济观点、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研究他们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此外,李教授从地域与国别、时间、理论基础和专业三个角度划分了经济思想史。

接着,李教授概括了经济思想史的历史和现状:20世纪以来,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学科中的地位经历了由盛而衰的演变。其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在20世纪上半叶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将经济思想史视为经济理论的一部分,居于经济学科的核心地位;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逐渐走向衰落,不再被视为经济理论的一部分,在经济学科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第三阶段,20世纪末至21世纪之初,经济学思想史被贴上“异端经济学”的标签,被主流经济学进一步边缘化和排挤。第四阶段,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后,经济思想史迎来了复兴和显著发展。经济学思想史目前仍是属于是一个偏冷门的领域。

然后,针对“在萨缪尔森之后谁还需要亚当斯密”这一问题,李教授与同学们之间关于“为什么学习经济思想史”进行了探讨。李教授认为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具有累积性,即后期的发展是建立在先前的基础上并作出创新。在经济学领域了解先前观点很重要,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对应不同的思想仍是具有价值的,这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同之处。关于如何学习经济思想史,首先要了解关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有历史重建(相对主义)和理性重建(绝对主义)。历史重建意思是对过去的思想进行解读,因为文字表达有歧义,所以要对本意进行重建。回到当时的时代,结合文本和环境,还原本意。但完全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但是理性重建是用现代知识看待和解读过去的思想,这种做法的缺点是不同时代下含义的不同。两种做法都比较极端,要有效结合起来。经济思想史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四步,一是分类识别;二是历史情境,用历史重建的方法,为什么会在当时提出这样的看法,是否有影响;历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三是理论轨迹,演进的逻辑是什么?四是批判标准,需要现代的眼光和当时的环境。经济思想史讨论主题是经济学流派,需要讲述主流和非主流的经济学思想。

李教授提出,经济思想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古典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及其异议和现代经济学及其批判。前古典经济学包括一是早期经济思想,这个时期没有独立的经济学科,经济思想放在其他学科里面,比如政治学、神学;二是重商主义,这时出现一个思想是经营会产生财富。通过贸易顺差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营,为了实现贸易顺差就需要国家干预,强制性控制货币流出,提高商品在国际地位上的竞争力。三是重农主义,强调对农业和财政进行改革。在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认为是古典经济学的开端。贫富差异的出现,有人提出反对古典经济学的看法。比如马尔萨斯,他提出有效需求理论和人口自然法则。新古典经济学出现在边际革命之后,带来经济理论和方法上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着眼于边际分析,关注增量而不是总量。马歇尔进行综合,认为边际学派讨论的是需求端,古典经济学是供给端,演化出供求分析框架。这个时期出现两派批判,一是德国历史学派,二是美国制度学派。第三个阶段现代经济学,凯恩斯革命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现,萨米尔森进行了第三次综合,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综合。70年代出现了滞胀的问题,新古典综合出现了危机,出现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等反对的声音。这一阶段还出现了现代微观经济学,数学形式主义革命与学科的扩张等。

通过李教授的讲解,使同学们了获得了很多启示,经济学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积累过程,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对未来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