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心学生受邀参加首届微观经济数据与经济学理论创新论坛
2018年03月30日     浏览量:    


2018年3月24日,首届微观经济数据与经济学理论创新论坛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本届会议由《经济研究》编辑部、高校数据调查共享平台主办。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Survey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Household Finance)承办。中心研究生许艺煊、张鹏远受邀参加会议,并做论文宣讲和点评。

此次入选会议的论文题目为《不确定环境下的储蓄决策:预防性动机还是参考点选择?——一个来自汶川地震的理论预测与现实验证》(姚东旻,许艺煊,张鹏远)。24日下午,中心2016级研究生许艺煊详细介绍了文章选题背景、现有文献研究、理论模型介绍和实证分析结果:不确定条件下的储蓄决策一直以来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焦点问题,至今尚存争议。从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提出的客观期望效用(OEU)模型,到Savage提出的SEU模型,无不展示了人们对于“理性”选择的探索和解释。然而,1961年Ellsberg的摸球实验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人的“理性”等重要基础问题。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这一研究也荣获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前景理论试图描述和预测人们在面临风险决策过程中表现与传统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不一致的行为,这一理论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参考水平(或参考点)(reference level or reference point),即人们的得失判断并不在于当前手上所拥有的绝对资源,而是与参考点之间比较才最终形成判断。1999年,Bowman et al.提出了参考点模型若干公理化假设,成为之后相关研究所普遍遵循的准则。纵观关于参考点的研究成果,已有十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包括: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反观国内研究,针对参考点的研究尚存很大的发展空间。

此次参会论文通过引入参考点模型来解释震后灾区城镇居民的变化,相较于传统的预防性储蓄模型,参考点模型提供了关于储蓄率变化更为丰富的路径解释。与此同时,许艺煊还展示了针对理论模型数值模拟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储蓄率和幸福感变化的情况。最后文章基于大规模数据调研“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以2008年汶川8级特大地震构造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等方法,对比了两种模型的现实解释力,进一步检验了家庭储蓄决策的变化路径。研究发现:与预防性储蓄模型相比,参考点储蓄决策模型能够为现实中复杂多样的储蓄行为结果提供一致的解释。其次,灾难能够对不同人群的参考点产生“回归”影响——对原本高参考水平者,灾难会降低其参考点;对原本低参考水平者,灾难会提升其参考点。

研究生张鹏远为会议论文《“上有老下有小”,二孩家庭如何权衡代际分配——来自“单独两孩”政策的证据》做出精彩点评。他首先肯定了论文的选题和意义,随后对论文的一些结论发现提出了疑问和质疑,并提出了可能的原因和建议的解决办法。来自《经济研究》的唐寿宁老师充分肯定了张鹏远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会议为加强微观经济学研究、推动高校数据库调查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中心研究生的优秀表现也彰显了我校研究生优秀的科研素养,得到了外界对中心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