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8至19日,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财政学院中国财政史研究所筹办的“2016年中国财政史学术研讨会”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术会堂召开,会议以“在财政历史研究中文物与文献的互证作用”为题,讨论了我国财政史研究方法论问题,以期促进财政史研究界加强文物与文献相结合的研究。
会议分上、下午两场。上午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研究生院院长马海涛教授主持。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俊生教授为大会致辞,李校长高度赞扬了我校财政史界老前辈孙翊刚教授80高龄仍然笔耕不辍的精神,感谢他为中国财政史界培养了大批人才;李校长还提出:希望专家学者在财政史研究中拓宽视野,结合外国财政制度变迁的经验来探讨我国财政制度发展的脉络问题,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研究的方法为定性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最后李校长代表学校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福。财政史界老前辈、中国财政史助教进修班班主任孙翊刚教授在会上作了发言,孙老深情地回顾了三十年前在中央财经大学组织与筹办中国财政史助教进修班的往事,这个班的很多学生都成为财政史界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同时,孙老发布了他与中国财政史研究所所长王文素教授所著新书《中国古代财政史论》,该书以考古报告和古代文献互为佐证,对我国古代财政史重新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国家博物馆群工部齐吉祥主任以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为例,阐述了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介绍了陶寺古城、石峁古城等历史遗迹,这些遗迹证明国家财政已经有了比较雄厚的实力,可以支持相当大规模的城池建造。天津财经大学李炜光教授将土地制度、小农经济、财政制三者结合起来阐述了财政社会学的观点,认为财政并不是孤立的问题,而是和政治、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紧密联系的,财政并不归属于某一系统,而是起到了连接作用,只有财政运转正常了,这三个子系统才能更好地运转。他提出财政学的研究要摆脱依靠经济学所使用的技术工具研究的窠臼,逐渐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式。
下午的会议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史研究所所长王文素教授主持,山东大学赵梦涵教授、武汉大学陈锋教授、中国发票博物馆馆长谷建芹教授、发票收藏家高献州先生、中国税务报社刘佐总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叶青教授、哈尔滨商业大学朱德贵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施诚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付志宇教授、北京税务博物馆饶梦阳馆长、河北经贸大学曹琳副教授等诸多学者分别作了主题发言。会议对目前学界关于财政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认为应该逐渐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对文物的考古发现与文献的互证相结合才更有助于推动我国财政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次日,由王文素教授带领与会学者赴北京税务博物馆进行参观,北京税务博物馆于2015年重张开馆,博物馆由我校与北京市国税局、地税局及朝阳区政府四家单位共建,目前展出文物与史料2941件,涉及青铜器、陶器、铁器、货币、票据、契约等文物史料,展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税收制度变迁以及税收文化。各位专家和学者对博物馆藏品在财税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本次研讨会和对北京税务博物馆的参观,对于在财政史研究界推动财政专家、学者拓展研究视野和思路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7-2020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联系电话:010-6177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