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RESEARCH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论文 >> 正文
中心师生论文《医疗保险参与的幸福感效应: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在《江海学刊》2024年第6期刊发
2024年12月01日     浏览量:    


近日,由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东旻,中心博士生王艺霏、王子豪共同撰写的论文《医疗保险参与的幸福感效应: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在学术期刊《江海学刊》2024年第6期刊发。

《江海学刊》创刊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创办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类学术理论期刊之一。《江海学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曾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入选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全国期刊方阵双奖层次、新中国60周年有影响力的期刊、首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等。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对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明确要求。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着基础作用。从社会幸福感知(以下简称幸福感)的角度来评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能否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诉求、切实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理论机制分析和因果识别方法,构建基本医疗保险参与同居民幸福感之间的逻辑框架,进一步厘清内在影响机制及群体差异,为推进我国医保制度实现兜底保障的目标提供新的依据。

【理论机制和研究假说】

探讨医疗保险参与的幸福感效应的文献较为丰富,然而针对中国现实并使用采用因果推断方法探究幸福感效应及机制的文献较少,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说:

假说1:基本医疗保险参与有助于提升参保个体的幸福感。

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同样应该从个体需求角度出发,兼顾客观与主观两个层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医疗费用报销、建立报销药品名录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参保者的幸福感,从主观层面来看,上述措施可以有效使得参保者感受到被保障,改善其主观心理感受进而提升幸福感;从客观层面来看,基本医疗保险切实降低参保者患病时的医疗费用,可以相对缓解参保者经济压力进而提升幸福感。本文第二个研究假说如下:

假说2: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以通过未来信心度、主观社会地位、家庭收支水平提升参保个体的幸福感。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个体特征和社会特征两大方面。其中个体特征包括收入、年龄、性别、教育、健康等因素,社会特征则包括失业率、收入不平等、政治身份等,特征不同的群体在参保意愿和幸福感知上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参与医疗保险参与的幸福感效应上很可能具有异质性。本文进一步探究不同特征群体的幸福感效应差异及其可能具有的机制差异,第三个研究假说如下:

假说3: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参保方式、性别、年龄、收入等不同特征人群的幸福感效应及影响机制存在异质性。

【实证策略与研究发现】

如何处理好参保行为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从因果识别方面给出参保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明确证据,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方法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初步缓解自选择偏误和遗漏变量偏误,并结合双重差分模型验证基本医疗保险参与和个体幸福感提升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三重差分模型进一步挖掘其影响机制和群体效用差异,最后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本文的实证策略如图所示。

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居民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以显著提升其社会幸福感知;第二,居民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在主观层面可以提升未来信心度和主观社会地位,在客观层面可以增加家庭储蓄和消费性支出水平,从而提升居民幸福感;第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对于被动参保人群、老年人、低收入人群而言,这种幸福感效应更为明显。


撰稿:王子豪
审核:姚东旻
责编: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