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RESEARCH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论文 >> 正文
中心师生论文《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预算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经济学动态》2024年第1期作为封面文章刊发
2024年02月07日     浏览量:    


近日,由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东旻,中心硕士生庄露、高文静共同撰写的论文《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预算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我校A类学术期刊《经济学动态》2024年第1期作为封面文章刊发,本文是姚东旻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政府预决算视角下提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财政体制与政策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以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为路径的财政科技支出预算变动的逻辑框架,为政府预算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党的二十大要求政府部门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投入效能,财政科技支出预算呈现明显增长态势,支出主体逐渐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转移。当前,我国不同地方政府的财政科技支出存在较大差异,探究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预算的影响因素对于理解政府预算行为,推动科技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借用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概念,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角度构建并验证了财政收入变动影响财政科技支出的理论路径,深化对财政科技支出影响因素的认识。

【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说】

本文借用巴罗公共产品支出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通过改进已有模型的部分设定,构建了有关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理论模型,并对两个效应进行分解,结果如下式所示。基于模型分解结果,本文初步归纳了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基本特征:第一,财政收入减少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均为负,二者共同导致财政科技支出减少;第二,财政收入减少时,财政科技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将减少。

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本文分析认为:第一,收入效应是指由于财政科技支出属于挂钩预算,财政收入下降将直接导致财政科技支出金额下降(假说1);第二,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地方政府对于财政科技支出预算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财政收入下降时,出于拉动经济发展和保障基本民生的需求,地方政府具有更强的动机优先保障经济建设类支出和与基本民生直接相关的支出,导致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下降(假说2);第三,鉴于国家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我国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异,财政科技支出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可能存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和地区上的异质性(假说3)。

图1 理论逻辑图

【主要实证发现】

本文通过考察一个地区财政收入变动对财政科技支出及其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的影响,对研究假说进行检验。为了克服实证分析中财政科技支出与财政收入间互为因果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文章基于2010-2018年全国262个城市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将“撤县设区”作为影响财政收入的外生冲击。“撤县设区”是一项渐进性改革,因此本文使用PSM-多时点DID验证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使用夏普利值分解法对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进行定量分解,并分析两个效应的动态变化以及在不同特征城市中的异质性表现。本文的主要实证结果如下:

第一,只有当“撤县设区”对地级市的财政收入产生冲击,本文才能借助其进行研究。由表 1可知,“撤县设区”对地级市的经济状况造成了负面冲击,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相应减少。

表1 “撤县设区”对地级市经济财政的负面冲击

第二,财政收入减少将直接导致财政科技支出金额下降,将显著降低了财政科技支出与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的比值(表2);进一步地,经济建设支出和基本民生支出会对财政科技支出产生替代,造成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下降(表2及表3)。

表2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验证

表3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共同作用的影响效果

第三,夏普利值分解结果表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存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和地区上的异质性:替代效应在研究期间内随时间下降,且在经济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程度较高的城市中发挥主导作用(图2);收入效应在研究期间内随时间上升,且在经济水平较高、发展不平衡程度较低的城市中发挥主导作用(图3)。

图2 不同经济水平城市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分解

图3 不同不平衡程度城市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分解

【研究贡献】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将稳增长和保民生作为科技支出的落脚点是保障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重要基础。本文的贡献在于:

第一,本文在政府预算的体系内构建了以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为路径的财政科技支出预算变动的逻辑框架,并通过定量分解明晰了两类效应对财政科技支出预算的作用机制,扩展了财政科技支出预算的研究视角,为财政预算支出分析提供了新的标准模式;

第二,本文在确认了“撤县设区”对地级市财政收入的负向冲击后,通过因果识别的技术证实了这项改革对于科技支出预算的负向效果,最终确认了文章提出的理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