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培养 >> 培养成果 >> 正文
理论创新:新市场财政学研究团队就“财政政策”定义的重构在《财政研究》上发表封面文章
2020年05月22日     浏览量:    

近日,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博士生导师姚东旻与其博士生严文宏撰写的论文《财政政策定义的重构——来自两百年间的文献研究与中国实践的启示》被《财政研究》录用刊发(2020年第5期)。

财政政策自1808年起源以来就缺乏准确定义,即使在经典文献和经典教材中也是如此(表1)。因此,现实中的财政政策与财政部门的行为相混淆、与货币政策的边界模糊。论文提出,两重模糊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轻视财政政策定义,过度聚焦于政策目标与工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近似,而列举政策工具难以紧跟实践创新。未解决财政政策定义的模糊性,论文对财政政策的定义进行重构。

表1  部分经典教材或辞典对财政政策的论述

论文将财政政策的起源确定在1808年,并梳理了其后的文献。论文将历史文献分为三个时期(图1),并总结了分期依据、财政政策的含义、特征,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表2)。

图 1 学术文献中财政政策含义的演进与分期

表2  三个时期财政政策含义的总结

论文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不同时期财政政策的含义始终存在模糊性,而且争议越来越多。但文献中的相关思想能作为理论重构的重要渊源。论文总结出定义重构的一条主线与三个关键词(表3)。并结合中国财政政策的实践提出了财政政策的新定义: 财政政策是一个直接涉及资金变动且变动在政府预算中体现的政策,或一个直接涉及资金变动,该变动虽不体现在政府预算中,但资金去向由行政命令驱动的政策。并给出判定步骤(图2)。

表 3 定义重构的一条主线与三个关键词

图 2 财政政策判定步骤

论文对若干政策进行典例分析,发现重构的定义既不与公认分类矛盾,又能消除传统概念的模糊,能较好地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结合的背景下,在厘清包括国债、精准扶贫金融服务等在内的政策中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部分(表4)。

表 4 政策分类的总结与对比分析

论文重构的定义明晰了财政政策的学理属性与理论边界,在新市场财政学背景下提出弱财政政策的概念,对政策制定如何考虑市场平台与政府参与之间的关系有实践意义。新定义的提出为中国特色财政学理论的构建完善做出了基础理论创新。

中心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创新,成立了新市场财政学研究团队,以全面形成关于中国财政发展与改革的财政道路自信、财政理论自信和财政制度自信,构建发展财政理论的中国学派为任务目标。未来将进一步围绕新市场财政学理论,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更好地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