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国财经报》第5版刊登了由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阮睿老师撰写的文章《加强政策沟通 改善市场预期 增强政策效果》。全文如下:
当前,我国经济仍然面临预期减弱的压力,市场主体预期不振也将抑制财政政策充分发挥效能。只有改善市场主体预期,才能有效地促进财政政策发挥效果,稳定宏观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目前致力于改善市场主体预期的政策建议仍然主要强调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忽视了政策沟通对市场主体预期的重要影响。通过政策沟通,政策制定者可以向市场主体传达政策意图,帮助市场主体理解政策,消除市场主体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促进市场主体积极响应政策,从而达到提高政策效果的目的。
首先,通过政策沟通向市场主体传递信息。在理想条件下,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够及时了解新政策出台,并理解政策目的和具体措施,从而能够采取与政策制定意图相一致的行动,使得政策迅速发挥效果。但现实中,政策几乎不能快速且同时传达给所有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理解政策的能力也高低不同,政策完全发挥效果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要发挥政策沟通的作用,向市场主体传递政策变动信息,阐明政策目的,促进市场主体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通过政策沟通协调市场主体行为。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政策沟通向市场主体传递政策信息,使市场主体更加清晰地了解政策背景、政策目的和政策实施措施,引导市场主体向政策意图一致的方向响应政策,增强政策效果。
市场主体有各自独立的对政策的解读能力和解读视角,可能会从政策变动中解读出额外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并非与政策制定的初衷一致。不同市场主体对同一政策的不同解读,是政策无法充分发挥效果的主要原因。
政策解读偏差还可能在市场主体中蔓延,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不同市场主体之间会交换各自对政策的看法,在此过程中,政策解读偏差会逐渐扩散到更大规模的市场主体群体中,并通过互联网以更快的速度在市场主体中传播,对政策效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政策当局主动开展政策沟通,及时向市场主体传递政策变动的真实意图和预期效果,解答市场主体的疑问,尽可能减少市场主体对政策的理解偏差,以增强市场主体对政策的信心和预期。
最后,通过政策沟通降低市场主体的政策不确定性感受。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指在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未知变量,导致市场主体对政策效果和未来走向难以预测的现象。政策不确定性可能来自政策制定者本身的决策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主体对政策的解读和反应不确定性等多方面因素。大量研究指出,企业对财政、税收等政策的不确定性感受,会极大影响其决策行为,例如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大经营规模等,进而会对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带来投资不振、失业率上升等问题。
事实上,企业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来自企业对政策变动的误读。经济政策随着现实经济环境变动而及时做出调整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政策沟通,阐述政策意图和政策制定背后的考量,则可能会导致市场主体观察到看似相互矛盾的政策措施,无法理解政策变动背后意图,从而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感受更加强烈。
因此,政策沟通的关键是向市场主体传递关于经济政策的准确、清晰的解读信息,以便市场主体能够正确地理解政策,及时做出与政策意图相一致的反应。同时,政策沟通需要保持及时性,新政策出台和调整需要及时向市场主体传达并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减少政策时滞;需要重视双向沟通,畅通市场主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市场主体对政策的需求反馈,为进一步改进政策准备条件。
原文链接: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21482293_46010_zgcjb.html?app=1&source=1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7-2020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联系电话:010-6177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