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主任白彦锋教授和学生姚易辰共同撰写的《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背景和作用渠道》发表于《财政监督》杂志。全文如下:
图片
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背景和作用渠道
【摘要】双循环作为我国针对当下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 立足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而最新作出的发展战略表述,核心内容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表述,这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 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本文从双循环的内涵出发, 在阐明其提出逻辑和作用链条的同时, 追溯其提出的历史沿革,找寻其提出的社会发展必然性,并结合其现实需要和国际形势背景,以及分析我国提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优势条件,论述我国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根据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需要施加作用的发力点, 分析了国内大循环的四大作用渠道以及国外大循环的协调共进,重点阐明我国的经济体系如何通过消费、产业、供给和金融四大方面的循环畅通实现转型升级, 并在最后提出了注重“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风险防范问题对于双循环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循环 历史沿革 现实需要 四大循环渠道 风险防范
一、双循环的基本内涵
双循环发展的深层次内在逻辑归纳来说就在于,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 就国内而言,以扩大内需为主要发力点,通过畅通我国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发展要素流动,打通国内市场中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流动环节,畅通国内循环渠道。同时促进产业链升级,供给更加高技术、高质量,让需求和供给相互联动, 实现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同时还要注重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完善的交通网络构建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在地区间、经济带之间充分循环流动,通过点、面区域之间的畅通无阻来形成全球的经济流动循环网络,让全国以整体的循环发展态势走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高地。
而从外循环的层面来说,则需要以利用国际的优势资源为发力点,通过国际技术合作打破我国技术壁垒,提升最为关键的科学技术水平;并在国际产业体系分工中走进中高端产业的领域,对新兴发展中国家进行我国优势项目投资和产业输出、转移,降低成本并提升获利空间,利用科技提升让我国在国际市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走向高质量、高效率;最后,需要推动国际合作,利用国际资源补充内循环、助力内循环,服务于国内产业升级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 通过内外双循环的联动实现新发展格局构建。
图1 双循环基本内涵示意图
二、双循环的历史沿革
因为任何一项战略的提出都需要结合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历史,需要从历史的视角剖析其提出的原因, 每一次的全新表述都是基于之前的发展经验、过去的发展定位转变以及基于历史新的发展方向而作出的,所以,回归双循环提出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其被提出的原因,并且更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着力点。
(一)出口导向性经济带来的利好
从全球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 事实上出口导向型的这一增长模式在20 世纪60 年代就已经出现了,选择这种增长模式的国家往往以出口作为拉动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我国是在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才真正作出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决定,向世界敞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因此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并至今参与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合作。
1984 年开始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促进进出口的措施逐渐推动我国走向国际, 我国的经济也开始越来越大地受到国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我国通过这些对外开放举措的实施,改变了自己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寻找到了在国际体系中的战略定位。
表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政策的开放政策变更
在这里面,我国定位的最大特点是“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国外,我国更多集中于加工环节, 所以生产的产品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国际市场而不是我国的国内市场本身。我国以此为基础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 这一定位是由于当时内需不足以支撑我国经济增速, 以及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层次的情况决定的。
我国在2001 年加入WTO 之后开始了全球化进程,其发展核心在于我国的生产是为了国际市场,国内需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居民收入水平有限而受到限制,因此我国通过积极融入国际经济,为国际市场进行生产,利用国际市场来拉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由此看来,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加入WTO 以来所取得的发展成就,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贸易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中国所带来的国际投资、技术进步和世界市场,这一利好是我国在21 世纪初实现经济持续性高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自2002 年到2014 年连续13 年,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长期超过40%,2006年高达64.2%。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成为世界制造重要的中心者和平台之一。形成了以中国制造为重要主体的中日韩东北亚全球生产区域,与北美、欧洲共同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三大经济区,占据了全球GDP 的70%。走到这里,我国的发展道路获得了较大成功,在全球的分工体系中获得了发展。
图2 1978—2008 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图3 1991—2008 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速与GDP 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历年统计年鉴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二)国际产业链中的重新定位———“不应如此”与“不甘如此”
1、过去的国际产业体系分工———初级产品出口和制造业逆差。在过去我国所参与的国际产业体系分工中,我国以机电产品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力军,形成这样的国际分工根源在于从我国改革开放融入国际市场初期开始就一直存在的人口红利。过去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所换来的比较优势,这正如李嘉图模型所表现的,一国选择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 可以获得更高的贸易收益。而劳动力在当时作为我国的比较优势,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国的制造业蓬勃发展,“中国制造”成为一大王牌,制造业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我国的发展也通过这一时期几十年的积累, 为自身带来了良好的工业基础,目前,我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完备工业体系的国家, 生产力水平和制造业水平已经位于世界先列。
表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口产品结构演变情况(单位:百分比)
2、对外发展方式转型。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目前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已经弱化,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能力事实上也不应该仅仅只限于在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领域打转, 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分工正在面临重构,这也正是当下双循环被提上日程的重要历史原因之一。
(1)加工贸易占比下降。依据商务部网站的数据,2012 年底我国经济进出口中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例高达65.6%, 到2020 年4 月这一比例下降至41.9%,最低的2019 年年末只有40.4%(见图4)。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占比不断下降,这正预示着我国的出口贸易正在进行重大的结构性转变, 表明我国国内的产业链正在逐步走向完善, 我国国内产业的竞争力正在提升, 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在走向高质量开放, 以及处于转型阶段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图4 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占一般贸易的比例(%)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http://data.mofcom.gov.cn/hwmy/imexTradeMethod.shtml。
(2)制造业高技术的增加值进步速度快。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出口份额在世界上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虽然我国过去由于出口贸易结构带来了出口经济附加值不高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中国的高技术进出口全球占比得到了较快的增长。2001—2016 年全球重要经济体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占世界比例的变化:2010—2016 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占世界高技术进口的19%,出口占比为24%,已经超过EU 的进口的18%、出口的17%的比例;也超过美国进口的14%、出口的12%的比例,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经济体。
图5 几大经济体高技术进口和出口占世界进口和出口的比例(%)
数据来源: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tistics,Exports and imports of high-technology products,by region,country,or economy: 2001–16,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8。
三、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一)外贸拉动作用减弱
正如上文所言, 国际市场的利好给曾经的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和高速的经济腾飞, 但是随着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经贸发展被迫受到波及,我国的出口导向性增长模式进入了明显的递减区间。以次贷危机为节点,1996—2008 年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年均拉动约为0.51 个百分点,而2009—2019 年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年均拉动约为-0.51 个百分点(见图5)。这促使我们不得不去考虑过度依赖外资和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可能会给国内经济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并且在传统的“投资+出口”的主导模式之下,我们往往通过地产、基建等固定资产的投资来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创造更多的经济发展增长点,并发展与之有关的产业产能、推进工业化进程,然后再把过剩的产能推向国外,依靠国外需求来消化这些过剩的产能,最终实现国际收支顺差和国内经济的持续运转。但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如果国外需求产生波动或者出现问题,就会带来产能过剩、库存压力加剧、宏观杠杆率上行等风险。
(二)国际市场发展态势不客观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的GDP 增速不断放缓,发达国家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增长乏力,美国的情况略好于其他发达国家,GDP 增速保持在2%—3%左右,而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GDP 增速普遍低于美国⑥。而这次疫情的冲击对各国经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经济增长乏力和不断疲软的需求,让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居高不下。而发达国家一直作为我国出口贸易最重要的市场, 所以这一形势带来的巨大冲击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国内市场的大循环。
表3 我国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
(三)新兴发展中国家增长空间有限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与东盟等国的合作不断扩大, 我国也在积极寻求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我国与新兴国家的合作更多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本投入方面, 可以通过这些领域的合作实现双方的共赢和进步。虽然新兴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增长空间比较大, 其对进出口的需求以及技术投资的需求将会成为很重要的切入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国家所存在的经济基础薄弱、经济体量小、劳动力素质不高等问题仍然会制约着合作的开展,这些“赌点”也因此成为了将来打通双循环格局的重要抓手。
基于上述几点的分析, 我国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是在历史因素下推动形成的, 但也因为现实处境的变化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外需不确定性, 为了保持我国的宏观经济尽可能少地受到不必要的外在波动干扰,选择进一步挖掘国内大市场的需求潜力, 则有利于减少我国由于过度依靠外需拉动而带来的经济脆弱性。
四、双循环的优势和条件
(一)消费内需市场的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规模庞大,我国2019 年人均GDP 突破1 万美元, 并且城镇化也正在进一步地进行中。2020 年上半年由于疫情的巨大冲击,投资出现了负增长, 消费成为GDP 贡献的核心力量,2020 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 的贡献率为181.4%,资本形成贡献率为-94%,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12.5%。因此, 稳定的消费和追求高质量的投资已经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两大重要支柱⑦。我国是拥有14 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市场, 并且现在正好跳过了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了1 万至3 万美元的发展阶段,拥有着国外任何国家都没有的庞大市场, 我国国内消费市场不断增长, 这也正是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战略最具有优势的方面所在。
(二)人才储备和科技实力
改革开放40 年来的发展,科技一直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被放在国家战略地位的优先发展位置,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9878 万人,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超过1.7 亿人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高达2.17 万亿元,约占GDP 总量的2.2%,专利授权量达到259.2 万件,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461 万人/年。我国的国民素质正在不断提升,我国所培养、储备的高精尖技术性人才目前正处于收获期的阶段, 并且也在不断获得现有年轻一代人才力量的补充和加入。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在全世界范围内相对领先或接近领先的科技研发能力。
并且从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 我国近年来在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展现出比较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在高铁、大数据、电子支付、5G 等领域都有抢占国际战略高地的趋势,从我国各地的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国际科技领域有关合作论坛的召开等方面, 包括近期的第三届进口博览会的举行, 也不难看出我国的开放决心以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这正预示着我国走在了这些领域发展的世界前列, 也宣示着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光辉未来。
表4 不同阶段中国经济三大需求拉动、CPI 的变化以及GDP 增速
(三)我国已经具备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正如上文所论述的, 我国在过去40 年的发展中获得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这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工业基础与我国幅员辽阔的特征结合, 带来了我国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有的利好巨大。虽然我国在科技研发、技术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我国在研发的体量和规模方面有着较大优势,发展韧性较大,这就使得我国以国内经济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战略拥有了坚实的国内市场和国内的空间后盾。这不仅使技术研发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也让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因此,从我国的市场规模方面来看,我国的发展潜力很大。比如在移动通信和移动支付方面,边际成本不断趋近于零,有利于我国充分发挥庞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多方面的追赶和超越。
至此需要插入提及并做小结的是, 关于我国幅员辽阔的特征以及庞大的经济体量、国内市场,这一优势不仅提供了内需拉动经济的可能, 也提供了我国较低边际成本产生的可能,并且,它可以以国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和国内资源来兜底和保障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与发展。
另一方面, 我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能力,截至2019 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3.9 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突破了3.5 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2/3 以上;全国公路总里程、公路桥梁、港口、内河航道、民用航空机场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基建狂魔”的优势可以使我国较快速地布局新兴产业所需要的要素投资和建设,通过拉动对外投资来扩大内需, 并以此带来经济增长。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也为我国和东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提供了方向和渠道,我国可以借此机会充分将国内的优势行业与国外的良好外部需求充分对接,利用国内外两种渠道畅通双循环的作用途径,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图6 双循环历史沿革和提出背景示意图
五、双循环的赌点———即打通循环的着力点
(一)消费潜力未充分释放、利用
1、引导消费回流。当下需要通过提升国内产品的竞争力,顺应国内消费者的新需求,从而实现引导消费回流的目的。这一做法的原因在于,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电子设备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普及,使得人们的消费尤其是年轻一代群体的消费更加偏向个性化、高端化、定制化的需求。譬如对部分国外化妆品和口红的旺盛需求就为国外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创收机会,针对这样的消费需求外流情况,一方面可以在设立免税区、自贸区方面下工夫, 让到境外消费和购物的资金流回归国内,为国内大循环的发展作贡献。一方面也可以寻找渠道让
国货同样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和追捧, 创造更多优质、个性化、高端化的消费回流国内,助力国内大循环的发展,而这事实上才是对我国庞大消费市场的更好利用。
图7 双循环四大发力点示意图
2、严控房地产市场。目前老百姓的钱很多被束缚在了房地产市场里,甚至很大一部分人被“买房”所带来的困境限制了其他消费品的支出,所以坚持调控住房地产市场,控制住房价上涨,不要让消费者的收入被过多限制在像房地产产业这样一次性消费并且产业链条相对较短的行业中,充分激发全国人民的消费潜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内消费资金的融通,释放消费潜力。
3、培育国产服务业消费。目前我国的服务业消费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将这样大的市场红利更好地引导到国内大循环中,将为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创收点。新冠疫情对我国国际服务业消费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何在国内疫情得到很好控制后培育“国产服务”, 让服务业更有吸引力来留住国内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对于国内影视、酒店、旅游、餐饮、航空、教育、游戏等行业来说,都是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二)收入分配不合理
要想消费充分涌流, 收入作为居民进行消费的前提必须被给予高度的重视。可是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下, 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长期存在,问题处理得好就是新的增长空间,处理不好就是双循环推动的重要赌点。根据目前已经公布的数据,2019 年全国人均GDP 最高的省份(北京市,16.4 万元) 是最低省份(甘肃省,3.3 万元) 的近5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64倍。在发展不够充分的乡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激发其可能的消费需求是国内大循环中的重要发展空间所在,只有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才能促进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张, 涵养出更大规模的中产阶层来提升消费, 进一步实现内需对经济强大的拉动作用。
针对这一问题, 就需要从“马阵跨阱”“板链拉动”两个角度来思考这一区域、产业循环的逻辑,“马阵跨阱” 是指把全国各个城市比作一匹匹骏马,经济和科技水平较高的城市犹如跑在前面的快马,在自己发展的同时, 通过溢出效应拉动相对落后的城市,也就是慢马,从而缩小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实现跨越发展鸿沟的效果,实现“快马拉慢马、慢马追快马”的空间地理增长格局。而“板链拉动”中的“板”是城市板块或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等),“链”指的是包括高铁在内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数字经济”。具体而言,就是指通过高铁、5G 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在技术上打通各个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隔阂和信息隔阂, 通过全国各交通网络交错纵横形成链条,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港珠澳等城市群作为不同的经济发达板块, 通过链条拉动,产生辐射外溢作用。同时,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联系也通过这些链条进行拉动, 全国各地形成相互连接、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用一方带动八方,人员、物资、要素在国内的大循环中充分流动,充分打破各个环节的流通隔阂和梗阻, 从而促进全国所有城市板块经济的协同发展。比如可以通过在落后地区布局新基建的开发, 从而为落后地区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或者通过将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或者产业链条的某个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制造业的某个中下游组装部分)转移到内地(该地可以是距离消费市场更近的地区),提供更多拉动内地经济增长的机会,从而促进协调、均衡发展。
总体来说,“马阵跨阱”是实现全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空间地理战略布局,而“板链拉动”是这一战略布局的实现路径,两者叠加起来就是做大做强内循环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
(三)不完善的产业链条
我国虽然已经拥有了完整的产业链, 但是产业链条的部分环节仍然不够完善, 比如一些核心制造业的关键零部件是在海外生产的。而在双循环新格局下的产业链则迫切需要新一轮的升级,需要“补短板、锻长板”。比如在未来的5 年内,对于我国的第一产业,将更注重提升劳动生产率,并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和新兴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挖掘其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第二产业,要充分考虑到产能过剩的问题,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关注生态、绿色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在第三产业,服务贸易较高的逆差问题是当下经济发展中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所以需要进一步提升未来第三产业的竞争力, 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业向更高质量、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开发更多的服务贸易创新点和吸引点,努力实现“由逆转正”。
(四)过剩的产能
正如上文分析所言,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方式对于国内大循环而言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需要消费传承拉动内需的作用,充分消解我国目前所面对的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减少在传统产业的无序投资,减少其带来的继续扩大的过剩产能规模。并且应该充分关注到我国所面临的内需(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比较旺盛)和外需(主要需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构性差异,对我国的产业链进行重塑,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和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提升在国际商品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不健全的金融体系
金融领域作为经济发展的启动项,通过为企业提供发展的资金和融资的渠道,从而成为助力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环。但我国的金融市场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来说还远远不够完备,体制远远不够健全,这就需要在金融领域进行多方面施策,努力实现信用体系的各项难点突破和赌点打通。
在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之下,目前消费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与基建和地产相比,消费与科技创新属于轻资产行业,其早期融资需求并不适宜通过银行等传统金融体系满足,而是需要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权益性资本。所以需要推动建设更加健全的金融市场投融资体系,提升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和适配度,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提升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同时,权益性资本市场也应该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扩充, 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本形式和种类丰富、适宜轻资产行业的金融服务。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上升和收入的增加,对投资理财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所以一方面居民需要一个完备、健康的金融市场;而另一方面,企业当然也需要一个资金充足、渠道畅通的资本市场。这就可以通过畅通注册制等相关制度的渠道, 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对接投资者的理财需求,打开这个“赌点”,让供需双方充分协调,资本充分涌流,从而让股票、基金等金融资金成为双循环有力的支撑粮草和弹药。
最后,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便利跨境结算业务,畅通我国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对接渠道,推动金融领域以更开放的水平、更高的质量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和改善融资环境, 才能充分调动国内外资本服务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国外优质资本汇集到国内,助力国内大循环的构建。
原文链接:
https://czjd.cbpt.cnki.net/WKD/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czjd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7-2020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联系电话:010-6177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