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RESEARCH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观点 >> 正文
“政府组织体制:文献与课题”系列课程(6) ——组织学习和官僚人格
2018年11月22日    编辑:    浏览量:    


2018年10月27日上午,在学院南路校区119教室,斯坦福大学周雪光教授应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邀请,为中心师生展开了“政府组织体制:文献与课题”短期系列课程的第七讲。本讲从詹姆斯·马奇和罗伯特·默顿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出发,在组织学视角下分析了组织学习与官僚人格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概况。现场座无虚席,在场师生积极与周老师展开讨论与交流。

 

开场,周老师以“苹果是否能够永远创新”的问题为引,启发在座师生思考。“永远创新”意味着组织处于永恒的学习和保存记忆的状态中,并且这种记忆是正确、有效的。周老师指出,这与直觉上学习的正能量形象是切合的,但却常常同事实相悖。为说明学习的误判现象,周老师向师生分享了上世纪英特尔、福特等多家企业的战略失误案例,并基于阿罗提出的以信息成本最小化为特征的学习效率机制,给出理论解释,即不确定条件下学习存在近邻效应,具体体现为人总是会寻找完成学习的最优化路径,并在此过程中受路径依赖影响。

为进一步解释误判的产生机制,周雪光老师引入马奇的组织学习理论。马奇将组织学习视为有限理性条件下的经验学习,即“干中学”。据介绍,经验学习对信息要求较高,但在组织学习的专门化结构中,机构间边界限制了信息流动和视野,进而导致学习具有显著的“短视”或“近视”特征,周老师将之归纳为“适应”和“适应力”之间的矛盾(adaptation vs. adaptability)。为解释上述矛盾,周老师引用马奇的研究成果,指出组织面对有限的事件和经历必须从多维度观察同一个事件,或模拟经历进行学习,这导致组织需要平衡学习的内在可靠性和外在可信度两个维度。之后,周老师继续与师生讨论开场提出的苹果的创新问题。在类比索尼、IBM等企业被市场淘汰的案例后,周老师点明受技术不连续性(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y)影响,一家企业往往因“短视”的学习而陷入“能力-自信”陷阱(competence-confidence trap),不可能永远创新。在场师生深受启发。

结束了有关组织学习的讲解,周老师又风趣地以斯坦福大学某副院长食言的例子作为过渡,将课堂讨论重心引至官僚人格。为向师生描述官僚人格的存在性,周老师旁征博引,从《小公务员之死》、《悲惨世界》等小说中的人物经历谈到二战中纳粹军官的行为模式。同时,周老师引用默顿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官僚人格的三个渐进阶段:形式化、内在化以及价值化,并基于组织学视角将其归纳为社会心理机制和社会分类机制的共同作用。随后,周老师针对官僚人格引申出的“顺从”(conformity)问题展开讨论,在场师生依据各自学科知识,结合中国的官僚体制现实,特别是针对计划生育等社会热议话题踊跃发言,同周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课程的到场师生学科背景各异,涵盖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组织学等诸多领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师生踊跃参与有关组织学习现实应用问题的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本次系列讲座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合作处“中财讲席教授”项目支持,项目编号为:ZCJX2018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