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已发生深刻变化,2017年7月,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通常对中国下一步系列重大金融改革问题定下基调,并公布相应的机构改革等重大举措,也是为保证宏观金融政策的稳定性和金融改革的持续性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那么此次金融工作会议又会给中国金融领域带来那些变化呢?中心此次有幸邀请到了《财贸经济》编辑部主任王朝阳,请他为我们带来对此次会议的深刻解读。
王老师首先对此次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目的做出阐述:会议首先强调了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应当充分履行资源的时空配置职责,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其次会议再次强调了金融工作的永恒话题,即防范系统性风险,因此就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针对此,王老师将其概括为三个“新”:搭建新框架、树立新理念、培养新精神。最后会议强调深化改革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1.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与实体经济相互嵌套、互为表里。作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金融部门增长与非金融部门增长是相互促进还是此消彼长?国外许多学者对此做了相关研究,例如:Law & Singh(2014),Cournede & Denk(2015),HaSanetal(2015),Capelle‐Blancard &Laborme(2016)等,他们选取不同的金融发展指标,运用门槛模型、线性方程和贝叶斯估计等方法,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一方面金融业发挥资源的调配优势,为实体经济部门提供相关资源,促进了经济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金融业的高利润来源于其他行业的利润转移,过多的利润转移会损害其他实体经济的利益,损害了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相关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二者在何时能够相互促进,在什么情况下此消彼长。
金融行业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下图展示了国际上几个国家的金融业增加值占比:
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以美国为例,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的两个小高峰大致出现在2001年和2007年,而此后相继出爆发了互联网泡沫和次贷危机,给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如今中国也面临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高峰,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那么金融业的高增长是如何给未来带来高风险的呢?王老师通过下面一张图给我们带来了解读:
当产生经济下行现象时,传统的调控模式是增发货币,然而金融体系内部循环造成了借贷链条的延长,间接融资渠道使得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金融业手持大量货币却又不愿意投给利润率较低的实体部门,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而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关键就在于去金融业杠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那么金融业应该具体重点服务那些实体经济对象呢?随着经济增长从高速到中高速换挡,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和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金融业应当把重点放在有利于推动创新创业开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形成新的增长点的经济活动上。而那些属于过剩产能、污染环境、低水平重复的经济活动,尽管也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但不应作为金融服务的对象。对于金融应该如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这一问题,王老师从调控手段、服务方式和功能发挥上给出了建议:
宏观调控的手段: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提高政策操作的精准度,保证货币信贷的适度增长和流动性基本稳定。
金融服务的方式: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把发展间接融资的重点放在调整结构上,比如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
金融功能的发挥:让各类金融活动的功能回归本源,比如保险,发展要点就是发挥好其风险管理与风险保障的功能。
2. 防范系统性风险与金融监管改革
风险是金融的天然属性,任何金融活动必然伴随着风险。“风起于青萍之末”,系统性风险必然以个体风险的表露为苗头,因此防范系统性风险既要关注风险源头,又要强调监管的统筹与协调。由于现行监管格局的局限性,使得金融监管的空白、冲突、套利、竞次等问题较为突出。
为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针对此,王老师将会议内容概括为三个“新”:搭建新框架、树立新理念、培养新精神。
搭建新框架
会议宣传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简称“金稳委”),早在2013年8月,《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同意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横向协同机制。这个新的机制指的是从横向协同到纵向协同如果两个平级单位之间出现需要协调的事项或冲突,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报告给同一个上级组织,由上级组织做出仲裁或在其指导下提出解决方案。因此此次成立的金稳委并非是要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机制,而是成立一个新的机构,解决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
树立新理念
目前的监管现状包括机构监管、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机构监管是把金融机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监管,便于操作。但是也出现了很大的劣势,如果金融业务变得复杂特别是出现跨界之后,那么针对不同金融机构开展的同一类业务,在监管标准上就很容易出现不一致的情形。功能监管包括:支付清算功能、汇集资金功能、跨时空跨行业配置资源功能、风险管理功能、价格发现功能、缓解信息不对称。这种监管方式体现在具有较好的统一性、公平性和专业性,然而对于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其金融业务可能发挥了不止一种金融功能,因此标准可能存在冲突。作为补充产生了行为监管:重点关注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或个人具体行为的合规性,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与正义,并为金融消费者权益提供保护。
那么新时期下会议提出要依托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实施综合监管:对于传统上边界清晰的金融活动,仍继续按照机构监管的理念进行监管;对于涉及业务交叉和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活动,则基于功能监管的理念综合制定统一标准;对于深化金融改革所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更为有效的统筹协调,提出更为全面、更加完善的改革方案。
培养新精神
会议提出了十六字的精神:“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
明确责任和担当责任: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不再仅局限于货币政策操作,而是要更加注重宏观审慎管理(MPA);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也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机构准入与退出、业务核准、市场监管等,而是要更加注重行为监管——产品设计、合同条款、免责声明、风险级别、价格标准、个人信息保护等。
提高技术水平:金融科技(FinTech)兴起对监管构成挑战,监管沙箱成为金融监管的一种尝试——允许金融科技企业在有限牌照的情况下,按照限定条件在具体场景中开展相关创新业务。
责任追究意识:“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风险应急处理机制。
3. 深化改革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之所以要继续推进金融改革,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既可能表现为需求引导的特征,也可能表现为供给领先。金融机构自身的不规范和金融体制自身的不完善,只能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微观层面的主体是各类金融机构,改革方向是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包括: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优化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是一项基础工作。处理好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内部控制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宏观层面的关键是理顺体制机制,包括利率市场化机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明确金融开放的目标与顺序等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还要建立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有效的利率传导与调控机制,让市场决定资金价格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对外开放的三个主要目标,应该因时因势稳步推进,把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服务实体经济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只有通过服务实体经济,并在服务中创造价值和获取合理利润,才能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和共生共荣。服务实体经济是深化金融改革的准绳。绝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为开放而开放,绝不能追着所谓“发达”、“先进”国家的经验而简单模仿,绝不能盲从于所谓的“国际标准”而失去辨别力。改革开放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而服务实体经济又能够从根本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因此深化改革与防范风险就具有内在统一性,是相容相洽的。
编辑:张鹏远
责编:姚广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7-2020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联系电话:010-6177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