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邀请,国际合作处“中财讲席教授”项目支持,著名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我校海外讲席教授周雪光,于2018年10月26日-27日为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全体研究生讲授“政府组织体制:文献与课题”的短期系列课程的下半部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其他高校的教授、博士研究生全程参与旁听,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周雪光教授引经据典,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组织学等多学科领域,引导在座师生一起梳理、提炼出政府官僚组织研究的理论思路、分析概念和研究成果,成功开展此次系列课程的下半场。
10月26日下午,周教授基于Dixit政府组织理论中的激励框架,分析了经济学一般激励模型在政府组织中的应用,以及其衍生的竞标赛模型在中国场景下的应用。首先,周教授通过举例政府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三分之一”现象,引发同学们思考激励的设计机制和理论构架,并通过一个案例图示来说明组织设计与激励模式密切相关。随后,周教授介绍了在Dixit一般性激励理论框架中是如何进行具体的激励机制设计的。Dixit提出了两个激励支付函数,分别为线性函数和阶梯函数,可以用来解释各种可能因素是如何影响激励的设置的:线性函数指出,代理人的激励强度与努力程度的观察误差、代理方的风险规避态度以及委托方的风险规避态度有关;而委托人风险规避的阶梯函数指出,如果通过努力可以有效达到目标的话,可以极大提高激励强度。接着,周教授进行了理论衍生,探究在历时性因素考虑、多重任务的互动和委托人这三种情景下的激励变化,并且通过经济学领域的锦标赛模型,以及周黎安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模型及其实际应用,着重介绍了晋升锦标赛理论。该模型包含两个关键影响因素,即工资结构差异与运气重要性,分别导出两条结论,即竞争过程中的报酬结构差异与激励程度正相关,而运气因素与激励程度负相关。周黎安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满足中国情况的锦标赛模型,该模型应用到中国现象中亦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次日上午,周教授从詹姆斯·马奇和罗伯特·默顿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出发,在组织学视角下分析了组织学习与官僚人格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概况。开场,周老师首先介绍了误判机制,并引入马奇的组织学习理论,并指出组织面对有限的事件和经历必须从多维度观察同一个事件,或模拟经历进行学习,这导致组织需要平衡学习的内在可靠性和外在可信度两个维度。在结束对组织学习的讲解后,周老师风趣地以斯坦福大学某副院长食言的例子作为过渡,将课堂讨论重心引至官僚人格。同时,周老师引用默顿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官僚人格的三个渐进阶段:形式化、内在化以及价值化,并基于组织学视角将其归纳为社会心理机制和社会分类机制的共同作用。
次日下午,周教授从两个文献工作讲解了正式的组织规章制度,并立足于自己多年的中国政府研究经验,为在场师生介绍非正式制度的地位与现实功能。他首先从“为什么关心规章制度?”和“规章制度从何而来?”两个基本问题出发,引导在场多学科背景的师生立足现实回答。对此,周老师介绍了Star、Guardian和Foot-solder三种风险分布,并针对每一种分布讲解了对应的规章制度。接下来,周老师从Jensen & Meckling以及Hamond两个文献工作入手,进一步详细地讲解了“组织结构中的信息”和“类别、比较与有组织的学习”。前者指出知识可以分为一般性知识和专门性知识,二者均与知识人不可分离;后者的工作则是以图书馆的分类和图书陈列为例,指出规则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问题,规则塑造了选择集。了解了规章制度所代表的正式制度后,周雪光教授从自己多年对中国政府研究经验出发,与同学们一起揭开非正式制度的“面纱”。非正式制度禁而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合法性基础和再生产机制,在此基础上,周雪光教授提出了一个命题,即正式与非正式制度间关系是国家治理的密码所在,两个维度即与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与合法性基础。三个类型制度是“层层加码”、“变通”和“共谋”。周老师强调非正式制度的合法性、韧性、核心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对待,而不是粗暴的排斥。
整个课程讲授过程中,来自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行政管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师生积极参与了诸多问题的讨论,从财政上的分税制改革到冯军旗的中县干部现象,周雪光教授从更高的理论框架层面引导同学们去思考、分析中国的改革历史与现实现象。在场师生均表示受益匪浅。伴随着现场热烈的掌声,共计八期的“政府组织体制:文献与课题”系列课程圆满结束。此次课程是我校师生更加系统地展开跨学科研究的起点!
本次系列课程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合作处“中财讲席教授”项目支持,项目编号为:ZCJX20180007。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7-2020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联系电话:010-6177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