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精品课程 >> 正文
新年特辑讲座 “名刊大家谈”: 面向未来的中国经济问题
2020年01月10日    编辑:    浏览量:    

2020年1月7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了第二期新年特辑“名刊大家谈”系列讲座。第二期的主讲人是《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刘霞辉研究员。本期讲座共包括两个议题。刘霞辉研究员首先分享了题为“面向未来的中国经济问题”的专题报告,其次对《经济研究》的审稿流程、论文选题等进行了介绍。在第一个议题中,刘霞辉研究员将未来的中国经济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结构将由传统的产品生产经济转化为以城市经济为主的服务型经济。在这一背景下,刘霞辉研究员从财税问题、金融问题、产业政策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财税方面,刘霞辉研究员认为经济向高水平经济体演进的过程与财税体制有直接关系,当国家进入高收入形态、城市化问题更为突出时,税基直接影响了财政的可持续性,适当扩大税基、对已经形成的国民财富征税可以有效降低税收波动,提高税收稳定性;金融方面,刘霞辉研究员认为传统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升,金融业的开放已经成为趋势,但金融业开放的同时也面临资本外流的风险;产业政策方面,过去的产业政策实践反映了被政策所选择的行业未必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未来产业政策的形式或许会发生变化。

二是人力资本、技术创新、高新技术的普遍运用,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刘霞辉研究员认为人力资本在未来蕴含着巨大的改革红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本产出相对较低,很难进入核算框架,效率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得以提升。此外,人才培养也应该向更高级迈进,而不是过度追求数量。制度问题是能否有效发挥人力资本优势的关键所在。

三是交通和通信设施的不断完善,使社会的生产组织行为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断发生改变。刘霞辉研究员认为基础设施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并使得人的行为、企业形态、政府行为发生了变化。其中人的行为变化主要体现在通讯设备的更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思维模式的转变,并出现了新的消费、投资行为(如P2P);企业形态的变化体现在企业的实体形态与规模的重要性降低,过去显性的资产投入或将逐渐减小;政府行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信息处理方式的现代化使得政府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转变,形成了从垂直到扁平化的趋势。

四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经济将向均衡化发展的方向演进。刘霞辉研究员认为均衡化发展是向更高一级经济体转换的必要条件。例如针对区域均衡问题,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基本完成,而中西部则面临二次城市化,其中第一次的城市化并未完全释放人口红利,第二次城市化将已经转移的人口再一次向东南沿海推进,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这一过程中,东北地区的资源净流出值得关注。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前积累了过度的资本,因此近年来一直处于缓慢的出清状态,造成新的生产要素难以进入,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滞后伤害。刘霞辉研究员认为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建立新的管道,从而促进资产出清的加快与经济新增长。

在对中国经济问题作出了深入分析后,本期讲座的第二个议题为《经济研究》期刊投稿相关问题的介绍。刘霞辉研究员对《经济研究》的主要收稿单位分布、选题范围、审稿的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针对具体投稿过程,刘霞辉研究员建议投稿过程中应对选题的恰当性进行考虑,在面临匿名审稿人的审稿意见时,应当学会如何与审稿人进行沟通,充分尊重审稿人的劳动成果与修改意见,避免出现无效沟通。

讲座最后,刘霞辉研究员与现场参会老师与同学们就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文章审稿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作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通过本次讲座的学习,大家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对《经济研究》的审稿流程也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为学术素养的提升与论文写作明确了方向。